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玛瑙坡

标题包含
玛瑙坡
石径生光怪,传流玛瑙坡。 天人曾布地,此物至今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蟠(1027年-1106年),字公济,号章武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 杨蟠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玛瑙坡:指的是产玛瑙的地方,玛瑙是一种矿物宝石,具有各种美丽的颜色和形状。 2. 天人:这里指天上的神仙或者高级神灵。
去完善
赏析
《玛瑙坡》一诗以奇石生光的景象开篇,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神奇而美丽的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生光怪”这一词语,使整首诗充满了神秘色彩。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玛瑙坡的传说,表达了天地之间的奇妙景观和人类对此现象的敬畏之情。“天人曾布地,此物至今多”两句则揭示了玛瑙坡的独特之处,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玛瑙坡》是宋代诗人杨蟠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玛瑙坡的壮丽景色。据学者考证,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 在创作这首诗时,杨蟠正身处黄州,任团练副使一职。他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却因卷入王安石变法的政治风波,被贬谪至此。在黄州的这段时间里,杨蟠深感人生无常、世事如梦,因此更加关注自然景色的变化,以期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 北宋时期,朝廷政治斗争激烈,尤其在神宗朝的王安石变法过程中,新旧两派势力针锋相对。身为文人墨客的杨蟠,对政治斗争并不热衷,但由于他的才学出众,成为了新旧两派争取的对象。最终,杨蟠因支持新法而被旧派排挤出朝廷,流放到黄州一带。 在黄州期间,杨蟠通过游览玛瑙坡等名山大川,抒发胸中的愤懑与惆怅。他笔下的玛瑙坡景色秀美,但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这首《玛瑙坡》既是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是对自己遭遇的哀叹。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