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陋轩记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住,人们认为那里简陋。但孔子说:“君子居住的地方,有什么简陋的呢?”后来,我因为犯罪被贬到龙场,龙场位于古时的夷族、蔡国一带。大家都觉得我从京城来,肯定会觉得这里简陋无法适应;然而我在那里待了整整一个月,生活得安定快乐。当地的居民喜欢直言不讳,性情率真。一开始我到的时候,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在丛林里,环境压抑;后来搬到东峰,在石头洞里住,那地方阴暗潮湿。我曾经在这片丛林旁边种植,当地百姓帮我砍树做材料,为我做了个亭子。我就在那里种上了桧树和竹子,栽上了花草药材,摆放了琴书图册,渐渐地也有文人来这里游玩。因此到我亭子里的人,就像来到了繁华的城市,而我也就忘记了身处夷族之地。于是我给它取名为“何陋”,以此来证明孔子的话。
唉,如今的夷族风俗,崇尚巫术拜祭鬼神,对礼仪有所亵渎,过于任性。但是这并没有损害他们的本质。如果真有君子在这里生活,要教化他们也应该是容易的事。但我不是那种君子,所以我只写下这些文字,等待将来的有德之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昔孔子欲居九夷:指春秋时,孔子欲到当时被认为是偏远落后的九夷之地居住。九夷,泛指中国东部边远地区。
2.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君子居住在哪里,哪里就不会简陋了。
3. 守仁以罪谪龙场:指王阳明因为犯罪被贬谪到龙场(贵州西部一个偏远地区)。
4. 龙场古夷蔡之外:龙场位于古代夷族和蔡族聚居地的边缘地带。
5. 上国:指文明发达的国家。这里指中国中部地区。
6.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描述当地人的语言和行为特点。恶詈,用恶毒的语言攻击他人。
7. 丛棘之间:荆棘丛生的环境。
8. 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从丛棘之间迁移到东边的山腰,住在山洞中。
9. 无室以止:没有房子可住。
10. 阁之材:砍伐木头。
11. 学士之来游者:来这里游览的文人墨客。
12. 通都:繁华的城市。
13. 崇巫而事鬼:崇尚巫术并祭祀鬼神。
14. 渎礼而任情:不尊重礼仪,放纵情感。
15. 化之也盖易:意指这个地方的文化素质有很大提升的可能性。

去完善
赏析
《何陋轩记》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他在龙场的简陋居住环境,以及他与当地居民相处的经历,表达了君子在艰苦环境中依然能够实现教化作用的观点。
文章开篇引述了孔子关于君子居陋地而无陋的观点,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接着,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初到龙场时的艰难处境,如居住在荆棘丛生的荒野、潮湿阴暗的石穴等。然而,随着与当地居民的交流逐渐增多,他们在作者的指导下共同修建了一间简陋的住处——何陋轩。这里虽然简陋,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玩。
在文中,作者强调了君子居陋地而不改其志的品质,认为即使处于恶劣的环境中,只要有了君子的引导和教化,依然可以实现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同时,他也指出自己在龙场期间的作为并不足以完全改变当地的民俗,期待有更高尚的君子到来,继续发挥教化作用。
总的来说,《何陋轩记》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作品,它让我们明白,无论环境如何艰苦,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向上的精神,就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并影响到周围的人与环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正德年间,江南才子王守仁游学四方,正值江山多娇、才子佳人佳话传颂之时。后受命巡抚南赣汀漳,文人武士纷至沓来,述说黔民之苦,求祈明君之恩。然而,明朝中叶,宦官当道,百姓疾苦,国运飘摇,科举功名之途亦难登天。
王守仁既登仕途,一心为民众谋福祉,实乃明代贤臣也。于是,有感而发,写就《何陋轩记》,借以抒发忧国忧民之心,期盼民智开启、民族昌盛。在诗文中,他叹曰:“何以荐馨香,空怀无裳衣。”
然则,心之所向,四海之内皆可为家;意之所至,江湖之间皆可载道。于是,王守仁弃舟楫而赴江南,访高士而寻林泉,只为寻觅治世之道,以此拯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