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泉
迳石无声下无穴,停之不盈酌不竭。
银瓶送响落清甃,镜奁破碎冰壶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径石无声下落无孔,积水不深却舀不尽。
银瓶落水发出清脆声,镜子破裂如同冰壶碎。
去完善
释义
1. 径石:指由山径铺设的石板。
2. 无声:没有声音,形容水流平稳。
3. 下无穴:水下方无出水口。
4. 停之:将水舀起。
5. 不盈:不满,指舀起的水量不大。
6. 酌不竭:斟酌的水不会枯竭。
7. 银瓶:比喻装水的容器。
8. 送响:发出声响。
9. 清甃:清澈的水井。
10. 镜奁:镜子盒子,此处指泉水如镜面般明亮。
11. 破碎冰壶裂:形容水流撞击水面发出的破裂声。
去完善
赏析
《袈裟泉》是明代诗人陈轩的一首描绘古泉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泉水的观察和感受,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泉水的独特魅力。
首句“迳石无声下无穴”,诗人以径石无声的形象描绘出泉水静谧的情景,暗示了泉水的无声无息流淌。接下来,诗人用“停之不盈酌不竭”来形容泉水的特点,即使停止流动也不会满溢,倒水饮用也永不会枯竭,展示了泉水的恒久不息。
接下来的两句“银瓶送响落清甃,镜奁破碎冰壶裂”则是对泉水的生动描绘。诗人将泉水的响声比喻为银瓶落地的声音,形象地传达了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的声音;同时,将泉水的形态比作破碎的镜子和冰壶,突显了泉水的清澈透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泉水的特点和美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袈裟泉》是南宋诗人陈轩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南宋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宋朝时期的后半段。在这期间,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但江南地区相对较为安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陈轩是南宋著名的文人、官员,他在诗坛上颇有名气,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在《袈裟泉》这首诗中,陈轩通过描绘袈裟泉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段时间里,陈轩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因政绩突出而被任命为京官。然而,他在朝中的地位并不稳固,曾多次被贬谪。这些人生际遇使得陈轩在诗歌中流露出一种忧患意识,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南宋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诗人,如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南宋时期的佛教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这或许也是陈轩创作《袈裟泉》的原因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