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江夕下
浪催鸣舻去呕哑,古岸萧萧感岁华。
雨脚苍茫惊断雁,烟痕蒙密湿栖鸦。
芦花正落汀飞雪,枫叶初丹岸有霞。
渐觉望中山色暝,数星镫火认渔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文:波浪推动着船只远去,发出嘈杂的声音,古老的河岸在风中显得萧条而让人感叹岁月无情。
茫茫细雨中,大雁被惊起,四散而去;烟雾弥漫,湿润了栖息的乌鸦。
芦花在飘落如飞雪,枫叶开始变红,河岸上有晚霞映照。
渐渐觉得远处的山色变得昏暗,几盏灯火指引我找到了渔民的家。
去完善
释义
1. "浪催鸣舻去呕哑":这句话描述的是波浪拍打船舷的声音和船只驶过的声音。其中"催"表示推动或驱使,"鸣舻"指的是船桨撞击水面的声音,"呕哑"是对这种声音的拟声描绘。
2. "古岸萧萧感岁华":这句是感叹岁月流逝。其中"古岸"代表古老的历史遗迹或江岸,"萧萧"是指风声或者草木凋零的声音,"岁华"指的是一年中美好的时光,这里可以理解为岁月或时间的意思。
3. "雨脚苍茫惊断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雨中看到大雁的景象。其中"雨脚"是形容雨滴从天空降落的景象,"苍茫"表示视野模糊不清的状态,"断雁"则是指失群的大雁。
4. "烟痕蒙密湿栖鸦":这句描述了烟雾笼罩的树林中的景象。其中"烟痕"指的是烟雾的痕迹或轮廓,"蒙密"表示浓密,"栖鸦"是指栖息在树上的乌鸦。
5. "芦花正落汀飞雪":这句话描述了芦花飘落的情景。其中"芦花"是指芦苇的花絮,"汀"是水边的陆地或小洲,"飞雪"是比喻芦花飘落如雪的景象。
6. "枫叶初丹岸有霞":这句是赞美秋天的景色。其中"枫叶"是指枫树的叶子,"丹"是红色的意思,"岸有霞"指岸边映照出美丽的晚霞。
7. "渐觉望中山色暝":这句话表现了远山的景色。其中"渐觉"表示逐渐感受到,"望中"是放眼望去的样子,"山色暝"是指山间的景色变得昏暗。
8. "数星镫火认渔家":这句描写了夜晚的景象。其中"数星"是指零星的灯光,"镫火"是灯火的光亮,"认渔家"则是辨认出远处灯光下的渔船。
去完善
赏析
《桐江夕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桐江岸边所见的傍晚景色。诗中用“浪催鸣舻去呕哑”来表现桐江波浪滚滚、江水拍打船只的声音。同时通过“古岸萧萧感岁华”这句,表达了诗人感叹岁月匆匆、年华易逝的心情。
接着,诗人通过“雨脚苍茫惊断雁,烟痕蒙密湿栖鸦”两句,描述了雨中孤独的鸿雁和烟雾弥漫的树林中栖息的乌鸦,进一步表现了环境的凄凉景象。
而后,诗人又以“芦花正落汀飞雪,枫叶初丹岸有霞”描绘了桐江两岸的美景:飘落的芦花如飞雪般点缀着水面,初红的枫叶如同晚霞映照在岸边。这两句展示了秋天美丽的景色,使得全诗的氛围得以缓解。
最后,“渐觉望中山色暝,数星镫火认渔家”揭示了夜幕降临、星光闪烁的景象,同时也刻画了江边渔家的温馨场景。整首诗借景抒情,既有自然美景,也有人生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桐江夕下》是明朝诗人陈轩所作的一首描绘桐江傍晚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即公元1644年左右。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的历史变革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陈轩,生于明朝嘉靖年间,卒于崇祯年间,生卒年不详。他生活在明朝晚期的江南地区,这是一个文人士大夫聚集的地方。陈轩擅长书法和绘画,他的作品以山水田园为主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他的诗歌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桐江夕下》就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创作这首《桐江夕下》时,陈轩已经年岁已高,他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都融入到了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桐江傍晚的美景,表达了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感慨和对家乡的眷恋。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忧虑和对和平稳定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