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春堂
楼上斜阳遇似飞,楼前秋景透人衣。
横碧烟岚浓可扫,半红霜木冷相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高楼上,夕阳斜照如腾飞一般;楼前的秋天景色穿过人的衣服。远处的青山绿水仿佛可以用手拂去,而那带着寒意的红叶在秋风中更显萧瑟。
去完善
释义
熙春堂:古代江南一带文人墨客的雅集之所,这里借指诗人的居所。
注释:
1. 楼上斜阳:形容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落下的景象。
2. 横碧烟岚:形容远处的青山如烟雾般缭绕的景象。
3. 半红霜木:描述秋天霜降后,树木逐渐变红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熙春堂》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色的诗,诗人陈轩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意象来展现秋天的美好与宁静。在诗中,“楼上斜阳”与“楼前秋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表达了夕阳即将落下的宁静之美,后者则通过秋景的穿透力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
同时,诗中的“横碧烟岚浓可扫”和“半红霜木冷相依”两句分别描述了远处的青山和近处的枫树。烟雾笼罩下的青山如同一幅水墨画,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而枫叶在霜冻下呈现出一半红色,既展示了秋天的到来,又为画面增添了些许暖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熙春堂》是南宋诗人陈轩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下面是我为这首诗歌创作背景的描述:
在公元1148年,正值南宋时期,陈轩作为一位地方官员,由于被调离家乡而远离亲人,他身处异地,无法与家人团聚,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情。在此背景下,陈轩创作了这首描绘故乡美好景色的诗歌《熙春堂》。
在这个时期,南宋的社会局势较为稳定,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许多富饶的乡村和城镇。与此同时,理学思想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陈轩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深受时代氛围的影响,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
在诗歌中,陈轩通过对故乡熙春堂的美好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美好生活。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