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
十日春愁不出门,出门春事已消魂。
摘花掀帽倩人插,索酒得杯和月吞。
啼鸟声中近寒食,落花阴里又黄昏。
春来春去总休问,往事悠悠付一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里的十天我都沉浸在忧愁中不愿出门,一旦走出家门却被春天的美景吸引而如痴如醉。我摘下花朵,掀起帽子请别人帮我插在发髻上,向人索要美酒与月亮共享。四周是鸟儿欢快的叫声,近了寒食节;落英缤纷,渐渐夕阳西下,到了黄昏时分。春季的来来去去不必过分关心,一切往日的悲欢离合就交给这一杯酒吧。
去完善
释义
1. 华岳:南宋诗人。
2. 消魂:形容极度悲伤或忧郁的神情。
3. 倩人插:请别人帮忙插上。
4. 索酒得杯:向别人讨要酒杯。
5.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习俗。
6. 黄昏:日落时分。
7. 休问:不要询问。
8. 悠悠:长久、遥远。
9. 一樽:一杯。
去完善
赏析
《春愁》华岳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春天里的忧郁与无奈。首句“十日春愁不出门”点明了诗人长时间的抑郁状态,而“出门春事已消魂”则表达了诗人看到春光流逝的无奈。接下来的两句,“摘花掀帽倩人插,索酒得杯和月吞”更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试图排解忧愁的方式,既有自嘲的意味,也有深深的不满。随后,“啼鸟声中近寒食,落花阴里又黄昏”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这种景色的变化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哀愁。最后两句“春来春去总休问,往事悠悠付一樽”表明诗人对于过去的回忆并不想过多追究,只想用一杯酒来寄托自己的哀思。整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诗句,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哀愁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愁》是南宋诗人华岳的一首抒发忧国忧民情感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1年,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这一年,金国向宋国提议议和,双方签订“绍兴和议”,自此南北对峙的局面暂时稳定下来。
在这个时期,华岳身处临安,亲眼目睹了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内心忧国忧民之情无以复加。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渴望报效国家的决心。
此外,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还包括:金国的入侵使得宋国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困苦;南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导致政治腐朽;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逐渐觉醒,纷纷投身抗金事业等。这些时代背景都为华岳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