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晚春送牡丹

标题包含
晚春送牡丹
携觞邀客遶朱阑,肠断残春送牡丹。 风雨数来留不得,离披将谢忍重看。 氛氲兰麝香初减,零落云霞色渐干。 借问少年能几许,不须推酒厌桮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建勋(872年-952年),字致尧,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在唐朝末年,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手捧美酒环绕着红色的栏杆邀请客人,春天已近尾声,牡丹正待离开。 风雨频仍挽留不住春天的脚步,花儿凋谢让人不忍再次观看。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兰花麝香,颜色如云如霞的花朵渐渐失去了水分。 请问少年们还能在春光中逗留多久呢?不必推开杯中之酒,尽情享受吧!
去完善
释义
1. 觞:古代盛酒器。 2. 遶:同“绕”,环绕。 3. 阑:即“栏”,栏杆。 4. 肠断:形容极度悲痛。 5. 残春:暮春,春末。 6. 离披:分散的样子。 7. 将谢:将要凋谢。 8. 忍重看:忍心再看一次。 9. 氛氲:香气弥漫的样子。 10. 兰麝:兰花与麝香,指代各种香料。 11. 零落:散乱凋零。 12. 云霞:指牡丹花朵鲜艳如云霞。 13. 渐干:渐渐失去水分而干燥。 14. 借问:请问。 15. 少年:年轻人,此处指风华正茂的时期。 16. 几许:多少时光。 17. 不须:不必。 18. 推酒:拒绝喝酒。 19. 厌:嫌弃。 20. 桮盘:泛指酒具。
去完善
赏析
《晚春送牡丹》是唐代诗人李建勋的一首描绘牡丹花的诗歌。在诗中,作者通过对牡丹花的描绘,表达了春光易逝、花事已阑的惋惜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无奈和留恋。 首联“携觞邀客遶朱阑,肠断残春送牡丹”,作者以一个聚会的场景开篇,点明诗的主题——“送牡丹”。在这个场景中,作者带着美酒邀请客人围绕红色的栏杆欣赏牡丹花,而此时的牡丹花已是晚春时节,濒临凋谢,使得作者心情沉重,倍感惋惜。 颔联“风雨数来留不得,离披将谢忍重看”,描述了牡丹花在风雨摧残下逐渐凋谢的过程。这里的“留不得”与“忍重看”表达了作者对牡丹花凋谢的无奈和悲伤,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不舍。 颈联“氛氲兰麝香初减,零落云霞色渐干”,进一步描绘了牡丹花凋谢的景象。随着花香逐渐淡去,花朵也由饱满变得稀疏,如同美丽的云霞逐渐消退。这里作者通过对比花的盛开与凋谢,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和对美丽事物的无奈。 尾联“借问少年能几许,不须推酒厌桮盘”,则是对年轻人的劝勉。作者以询问的方式提醒年轻人珍惜时光,不要浪费光阴。这里的“不须推酒厌桮盘”意味着作者希望年轻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不必拘泥于琐碎的烦恼。 总之,《晚春送牡丹》这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光易逝的惋惜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同时,作者还以激励的口吻提醒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尽情享受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晚春送牡丹》是唐朝诗人李建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时,牡丹花的美丽和哀愁。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创作: 公元910年,唐朝末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而诗人李建勋,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等职,后因战乱流寓江州(今江西九江)。在这首诗创作的时期,李建勋正处于人生低谷,远离朝廷,对于世事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悟。 在晚春时节,李建勋看到了盛开的牡丹花,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境遇和国家局势的变迁。他通过赞美牡丹花的美丽和高贵,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他也借牡丹花的凋零,隐喻了唐朝国运的衰落和自己身世的飘零。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既是晚春季节的自然景色,也是作者身处乱世的感慨。通过对牡丹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