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孤雁

标题包含
孤雁
欲食不敢食,合栖犹未栖。闻风亦惊过,避缴恨飞低。 水阔缘湘困,云寒过碛迷。悲鸣感人意,不见夜乌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建勋(872年-952年),字致尧,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在唐朝末年,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想要吃东西却又不敢吃,想休息却找不到地方。 听到风声就害怕,为了避开陷阱只能降低飞行高度。 水域宽广使它在湘江中感到困扰,寒冷的云朵让它在沙洲上迷失方向。 它的悲鸣让人感受到了它的痛苦,却看不到任何一只夜鸟为此而啼哭。
去完善
释义
1. 欲食不敢食:此处表达孤雁因顾虑天敌而小心谨慎地寻找食物。其中“食”指吃。 2. 合栖犹未栖:描述孤雁寻找合适的栖息地,却迟迟未能找到的情景。其中“合栖”意为一起栖息,“犹未”表示尚且没有。 3. 闻风亦惊过:意指孤雁一听到风吹草动就惊慌飞走。其中“闻风”表示听见风声或听到消息。 4. 避缴恨飞低:表示孤雁为避免触碰到捕鸟的罗网而不得不飞得更低。其中“避缴”是指避免被猎人的箭或枪击中,“恨飞低”表示遗憾地降低飞行高度。 5. 水阔缘湘困:因为水域宽广,孤雁可能迷路并陷入困境。其中“水阔”表示水面广阔,“缘”为因为的意思,“湘困”指的是在湘江附近遭遇困境。 6. 云寒过碛迷:孤雁穿越寒冷的高云和沙碛时感到迷失方向。其中“云寒”表示高空中的寒冷气流,“过碛”是指在沙漠地区穿越。 7. 悲鸣感人意:孤雁悲伤地鸣叫唤起了人们的同情之心。其中“悲鸣”指发出悲伤的声音,“感人意”表示感动人心。 8. 不见夜乌啼:通过对比孤雁与群居的夜乌(乌鸦)表现其孤独无助的特点。其中“夜乌啼”描述夜间乌鸦的叫声。
去完善
赏析
《孤雁》一诗以生动形象的手法描绘了孤雁艰难生存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其困境的深深同情。在诗中,孤雁食不能安、栖不能定,即使面对微小的危险也会惊恐万分,行动举步维艰。诗人通过细节描绘传达了孤雁生活的艰辛和对生的渴望。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孤雁在面临困境时的勇敢与坚韧。这种情感与诗人对所刻画形象的怜悯之情融为一体,使诗篇充满了深挚的人道主义关怀。此外,诗人还借“悲鸣感人意”这一句,将孤雁的形象赋予了普遍意义,使其成为生活中处于困难境地的所有人的象征,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孤雁》是唐朝诗人李建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时分,一只孤独的雁在月色下飞翔的情景。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寂寥的情感体验和对自然界生命的关注。 在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的晚唐时期,由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以及政治腐败等问题,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身处这一时期的李建勋,曾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但他却因遭排挤而远离朝政。这使得他在人生道路上充满挫折和无奈,也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体命运。 在这首诗中,李建勋通过孤雁的形象展现了他的孤独心境和对命运的感慨。与此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中的普遍焦虑情绪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总之,《孤雁》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及社会的深刻领悟,同时也传达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共同情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