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赠操禅师
尝忆曹溪子,龛居面碧嵩。杉松新夏后,雨雹夜禅中。
道匪因经悟,心能向物空。秋来得音信,又在剡山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记得曾经的曹溪子,他住在供奉佛像的屋子里,面对着青翠的嵩山。杉树和松树在夏天之后显得尤为新鲜,而他则在大雨中度过禅定的夜晚。他的悟道并非依靠佛经,而是通过观察万物达到心灵的虚空。秋天的时候传来他的消息,他已经又来到了剡山之东。
去完善
释义
1. 曹溪子:曹溪,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曾寓居的地方。这里用“曹溪子”指代操禅师。
2. 龛居:在山洞里居住。
3. 碧嵩:指洛阳的嵩山。
4. 杉松:即松树。
5. 新夏:初夏。
6. 雨雹:雨雪交加的天气。
7. 禅中:在禅修的过程中。
8. 道匪因经悟:道,真理;匪,不是;经,佛经;悟,领悟。这句话意思是领悟真理并不依靠研读佛经。
9. 心能向物空:心境能放下世俗之物,达到内心的空灵。
10. 秋来:秋天到了。
11. 得音信:得到消息。
12. 又在剡山东:剡山,位于浙江嵊州。这句意思是操禅师又去了剡山附近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怀赠操禅师》是唐代诗人李建勋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对禅宗法师操禅师的怀念之情。此诗通过对操禅师修行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境界和高尚品格。
首联“尝忆曹溪子,龛居面碧嵩”,以回忆的方式提及操禅师,描述他在曹溪修行时的生活场景。“面碧嵩”指操禅师居住的庙宇位于青山绿水之间,彰显了其超脱红尘的气质。
颔联“杉松新夏后,雨雹夜禅中”,描述了操禅师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夏日里郁郁葱葱的杉松树和风雨交加的夜晚。这些景象反映出禅师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界的感悟,表达出他观照世界的独特视角。
颈联“道匪因经悟,心能向物空”,指出了操禅师的修行方式并非局限于经典的学习,而是通过观察万物领悟佛法的真谛。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操禅师深厚敬仰之情,以及对其哲学观念的高度认同。
尾联“秋来得音信,又在剡山东”,作者在秋天收到操禅师的来信,得知他又移居至剡山一带。这里的“又”字,表明操禅师四处云游、不拘泥于一处的生活习惯,形象地展现出他的闲云野鹤般的修行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怀赠操禅师》是唐代诗人李建勋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操禅师的敬仰之情以及他们对禅理的深入探讨。
在公元9世纪末的中国,唐朝已经步入衰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寻求精神的寄托。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操禅师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宗大师,自然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敬仰和追随。
李建勋作为唐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文学成就颇高,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仕途并不得意。他曾担任监察御史、左补阙等官职,后因直言进谏触怒了权贵而被贬谪。在这样的境遇下,他选择了皈依佛门,以求心灵的解脱。
在这首诗中,李建勋表达了对自己与操禅师之间的深厚友谊的怀念,以及对操禅师禅学修养的钦佩。他在诗句中提到了“病里逢僧访”,暗示了自己在病中仍然坚持向操禅师请教佛法,表现出他对禅宗信仰的执着追求。此外,他还提到“论空经不坠”,表明他与操禅师共同探讨佛学经典,领悟禅理的真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