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初秋时节,一只孤独的蝉悲鸣不已,它总是四处漂泊。这只蝉曾让我们想起去年的某个时刻,如今又在哪棵树上哀鸣?仔细倾听,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声音,但已经变得微弱而迟缓。在这断断续续的声音中,仿佛是在向秋风告别,诉说着别离之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先秋:初秋之时。
2. 悲:悲伤,悲痛。
3. 长是:总是,经常是。
4. 客行:离家在外旅行。
5. 曾感去年者:去年感受到的。
6. 又鸣何处枝:又在哪里的树枝上鸣叫。
7. 细听:仔细聆听。
8. 残韵:指蝉鸣的余音。
9. 回望:回头看。
10. 旧声:之前的蝉鸣声音。
11. 迟:迟缓,缓慢。
12. 断续:断断续续的。
13. 谁家树:哪棵树。
14. 凉风:凉爽的风。
15. 送别离:送别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蝉》这首五言律诗以蝉起兴,表达了诗人的客居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首句“先秋蝉一悲”中,“先秋”点明时间,秋天来临之前,蝉声已现悲凉;“一悲”则强调蝉的哀鸣给人带来的悲伤之感。接下来两句“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诗人描述了自己长期在外漂泊的经历,以及每年听到蝉鸣时产生的感慨。这里,“去年者”和“何处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故乡渐远的感慨。
再往下读,“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诗人细致地描绘了蝉鸣的声音:“残韵在”暗示了蝉生命将尽的悲凉,而“旧声迟”则表示岁月沧桑,过去的美好已成回忆。这两句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最后两句“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诗人借蝉鸣之声道出了离别之意,体现了他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蝉鸣,表达了诗人对外乡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使人在品味诗词之余,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别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蝉》这首诗是晚唐诗人张乔的作品。据历史记载,此诗大约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的唐末时期。在那个时候,唐王朝已经逐渐衰落,政治腐朽,民生困苦,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而与此同时,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人们纷纷寻求心灵的慰藉,以应对现实的困境。
张乔作为这一时期的文人,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始终保持着正直清廉的品质。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失败,但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坚持。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蝉》诗,通过描绘蝉的生存状态,来隐喻自己高洁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
全诗通过对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坚韧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也使这首诗成为了唐朝晚期的一首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