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王弱翁七首 其三

标题包含
和王弱翁七首 其三
漏恩余草木,苛敛察箕头。 犹有形骸碍,谁为根本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彭龟年(1041-1108),字子寿,号止堂,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彭龟年出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出众而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份素材大意是:希望我能够像大自然中的草木一样,无私奉献自己的智慧,又如同严格的官员般收拢所有的知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会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和束缚,但我仍会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以此为根本宗旨而忧虑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漏恩:指对植物施加恩惠,使它们得到雨水滋润。 2. 苛敛:指过分的收敛或聚集。 3. 察箕头:察看箕子的头。箕子,名胥余,殷朝诸侯国商国的国君。 4. 犹有形骸碍:仍然有形体和骨架妨碍事物发展。 5. 根本:事物的本源或者根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漏恩余草木,苛敛察箕头”两句描绘了朝廷的恩泽并未惠及百姓,反而使得草木也感受到了压迫,税收繁重让百姓无法承受。接下来的“犹有形骸碍,谁为根本忧”则指出国家的问题出在根本,但无人关注解决的根本问题,只有表面形式的改革,这更令人担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王弱翁七首·其三》这首诗是南宋著名文人彭龟年(1142-1206)的作品。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0年左右,此时正是南宋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彭龟年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较高的成绩,但因性格耿直,不愿趋炎附势,多次被贬谪。 在这个时期,南宋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彭龟年受到了这种氛围的影响,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友谊和理想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批判。此外,他的诗中还流露出对故土的怀念之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在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作者在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之间的思考与挣扎,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坚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