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二首 其一
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膴膴。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毁壤过一抔。便房启幽户。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蒙茏荆棘生。蹊径登童竖。狐兔窟其中。芜秽不复扫。颓陇并垦发。萌隶营农圃。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感彼雍门言。凄怆哀今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北边的山冈为何堆得高高的?高处有四五座。请问那是谁的坟墓?原来都是汉朝的国君。墓碑遥遥相对,显得庄严而肃穆。然而到了末世,战乱四起,盗贼如同豺狼虎豹。土地被破坏,曾经豪华的宫殿变成了幽深的门户。珠宝翡翠离开了身体,成为了抢掠的对象。曾经的园林寝宫化为乌有,四周的高墙也没有了痕迹。绿草荆棘蔓延,成了儿童探险的路径。狐狸和兔子在废墟中挖出了巢穴,无人打扫,破败的土地又重新被开垦。农民们开始在这里种植庄稼。昔日是天下的君王,如今只是一捧泥土。想起那些悲伤的歌谣,感叹世事的无常。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北芒:山名,在河南洛阳北部。
2. 高陵:指西汉陵墓群。
3. 汉世主:汉朝的皇帝。
4. 恭文:即景陵,汉武帝陵墓。
5. 原陵:东汉光武帝陵墓。
6. 季世:末世,衰败的时期。
7. 贼盗: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农民军。
8. 珠柙离玉体:指盗墓者窃取墓葬中的珠宝。
9. 周墉:周围的围墙。
10. 童竖:儿童。
11. 雍门:春秋时鲁国城门,这里代指京城。
这首诗描绘了汉末战乱时期,皇帝的陵墓被农民起义军破坏,墓地荒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
赏析
《七哀诗二首·其一》是唐朝诗人张载的作品。本诗以哀悼之情,述说着历史沧桑。开头两句“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描述了雄伟的北芒陵墓和埋葬在此的汉代君王。“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则道出这些陵墓的主人身份。接着描绘了古老皇陵的遗址:“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膴膴”,曾经的辉煌如今已经淹没在蒙茏的荆棘之中,只留下“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的荒凉景象。
诗人笔锋一转,写出贼盗之辈造成的惨状:“毁壤过一抔。便房启幽户”,墓葬被毁,珍宝被掠,昔日皇家园陵沦为废墟,狐狸与兔子在其中筑巢。诗人表示不再清理这片荒芜之地,而选择种植庄稼,因为那些曾经威风赫赫的君主已经化作了尘土。他们曾经是天之骄子,如今的身份只是黄土中的一捧。
最后,诗人提到雍门之言,意指那些传唱千古的故事,在这个时代仍能引发人们的哀思。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读来令人悲凉而又感慨万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七哀诗二首·其一》是西晋文学家张载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265年至289年之间,即西晋初期。此时,虽然社会相对稳定,但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流离失所,民生疾苦仍然十分严重。
张载一生历经三国、晋两朝,他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地方官职,治理地方有方,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他的官职屡遭罢免,生活困苦。这使得他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分裂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张载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作品以关注民生、反映现实为主,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特色。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体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在《七哀诗二首·其一》中,张载通过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民众的同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