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曾子华游赣
丈夫达有遇,出令走千里。
焚香玩太空,宴坐尘不起。
云胡子曾子,不自乐沂水。
风烟挟两袖,足跟尚芒履。
持被直承明,三省良未巳。
观君气如虹,接淅亦可美。
昔年子长游,落笔妙信史。
三苏出岷峨,文章仰欧子。
此行崆峒岭,万事宁足侈。
鬰孤有奇观,佳句公摩洗。
予生事斗室,出若畏澜蠡。
长安歌狭邪,神鼎铸螭鬽。
穷通匪同途,动静实一理。
时止复时行,愿与参此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丈夫通达有奇遇,发布命令传千里。
焚香欣赏天空美景,静坐无尘心如止水。
云彩胡子是曾子,自得其乐非沂水。
两袖清风飘带烟,脚踏芒鞋行万里。
拿被蒙头朝阳光,三省吾身未尝止。
观君气势如虹霞,清简行动亦美好。
昔日司马迁漫游,下笔成章信史传。
三苏从岷峨而出,文章仰慕欧阳修。
今行崆峒山岭路,万事岂能言满足。
郁孤台上观奇观,美妙诗句待琢磨。
我生活在狭小房间,出门如同怕巨浪。
长安城中多繁华,神鼎铸造螭魅。
贫病通途各异端,静动其实存一理。
适时停下再前行,愿与你共参此理。
去完善
释义
1. 达:显达,指地位高或有势力的人。
2. 出令:发布命令。这里可能指政府官员或权威人士发布命令。
3. 走:奔赴。
4. 玩:欣赏。
5. 宴坐:闲暇时坐禅修行。
6. 尘不起:尘埃不扬,形容环境清静。
7. 云胡:为什么。
8. 子:孔子,古代著名学者、政治家。
9. 不自乐沂水:表示在孔子的故乡沂水找不到乐趣。
10. 挟两袖:带着衣物远行。
11. 足跟:脚背。
12. 芒履:草鞋,旧时常穿的鞋子。
13. 持被:拿着被子,准备睡觉。
14. 承明:即“承明庐”,汉代官员的办公场所。
15. 三省:多次反思。
16. 接淅:即“淅米”,淘米煮饭。
17. 美:美味。
18. 昔年子长游:指的是司马迁周游列国搜集史料。
19. 信史:真实可信的历史记载。
20. 三苏:指北宋时期的三位著名文学家苏轼、苏洵、苏辙。
21. 岷峨:四川境内的两座大山,分别是岷山和峨眉山。
22. 欧子:欧阳修,北宋著名文人,曾任丞相。
23. 崆峒岭: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的崆峒山。
24. 郁孤:指江西赣州的郁孤台。
25. 奇观:奇特壮观的景象。
26. 佳句:优美的诗句。
27. 公摩洗:公开点评、修改。
28. 斗室:狭小的小屋。
29. 畏澜蠡:害怕面临险恶的境地。
30. 狭邪:狭窄的道路。
31. 神鼎:神秘的神灵住所。
32. 铸螭鬽:铸造邪神雕像。
33. 穷通:贫贱与显达。
34. 匪同途:道路不同。
35. 动静:行动与静止。
36. 一理:一个道理。
37. 时止复时行:有时候停止,有时候继续前行。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通过送曾子华游赣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哲思和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中以丈夫、云胡子等形象作为象征,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从容淡定的心态。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文学品味和历史使命感。此外,诗人还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强调了人生道路上的得失、进退以及动静之间相互转化的哲理,从而使得整首诗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人生的哲理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曾子华游赣》是邓有功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此时的邓有功正处于中年时期,担任布政司参议一职,对于江西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在明朝嘉靖年间,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却较为缓慢。江西地区在当时主要以农业为主,商业和手工业也有所发展,但总体来说仍较为落后。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多注重诗歌的创作,以表达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
邓有功在此时创作了这首《送曾子华游赣》,表达了对友人曾子华即将离别的感慨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江西地区的风光名胜,如“滕王阁外长江水”、“彭泽门前五老峰”等,表达了他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同时,他也鼓励曾子华在游历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如“莫遣青衫愁客路”、“好将黄卷问秋风”等,体现了他对友人的期望和鼓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