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道士
玉豀豀上雨声乾,日暮东风客衲寒。
数树梅花吹作雪,行人犹自倚阑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玉豀的溪水上雨滴逐渐消失,夕阳西下,寒冷的东风吹拂着行人的衣襟。几株梅树的花瓣随风飘散,如同白雪飘落,过往的人们依然倚靠在栏杆边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去完善
释义
1. 玉豀:地名,可能是作者所在地或者行经的地点。
2. 溪:指溪水,这里描述的是溪水在下雨过后渐渐干涸的场景。
3. 数树:形容梅花的数量多。
4. 吹作雪:比喻风吹过梅花时,花瓣飘散如同雪花飘落。
去完善
赏析
首句“玉豀豀上雨声乾”描绘了玉豀溪水的宁静与静谧。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雨的消失、溪水的宁静,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次句“日暮东风客衲寒”则转向了季节的变化和人们的心情。日暮时分,东风轻拂,尽管衣裳单薄,诗人仍能感受到其带来的丝丝寒意。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捕捉,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反映。
第三句“数树梅花吹作雪”写的是梅花开放的景象,诗人在此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梅花开放的画面描摹得栩栩如生。白色的梅花仿佛被风吹散的雪花,这样的景象在冬天尤为动人。
末句“行人犹自倚阑干”则回到行人的视角,刻画了他们凭栏远望的姿态。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感叹岁月流逝,万物更迭,表达出淡淡的哀愁之情。整首诗从溪水、天气到梅花、行人,构成了一幅立体生动的画面,流露出诗人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邓有功的《玉山道士》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具体年份无法考证。此时正值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唐朝逐渐走向衰落,藩镇割据、战乱频发。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纷纷寻求精神寄托,道教因此得到了发展。
邓有功在此时期的生活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他曾科举落第,怀才不遇,这使他深感世事无常,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此外,他在目睹了战乱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后,也对人生发出了深深的感慨。正是这种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使得他能够创作出具有深刻哲理的诗歌作品。
在邓有功所处的时代,道教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信仰之一。当时的文人墨客们崇尚道家思想,追求隐逸生活,希望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心灵的解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邓有功开始关注道教,并受到了道士的生活方式和哲学思想的启发。
综上所述,邓有功的《玉山道士》是在他历经坎坷的人生际遇以及当时道教盛行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也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道教的热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