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卷上珠帘,晚来一阵东风恶。
客怀萧索。
看尽残花落。
自把银瓶,买酒成孤酌。
伤漂泊。
知音难托。
闷倚阑干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春风吹起门帘,四处都是凋零的花朵,显得一片寂寥。我带着忧愁的心情离开客居之地,看着眼前的景象愈发孤独。只好独自拿着酒瓶,买些酒水借酒消愁。感叹世事难料,流离失所,知音难寻。闷得慌的时候只能依靠在栏杆的一角,排解这份心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点绛唇:词牌名,双调41字。
2. 邓有功:元末明初诗人,字君善,江西庐陵人。
3. 珠帘:用珍珠串成的帘子,常用来形容富丽堂皇的环境。
4. 东风:春风。
5. 客怀:在外做客的心情。
6. 萧索:萧条、寂寞。
7. 残花:凋谢的花朵。
8. 银瓶:金属或陶瓷制成的瓶子,这里指酒壶。
9. 孤酌:独自饮酒。
10. 漂泊:流浪无定所。
11. 知音:指了解自己的人。
12. 难托:难以寄托。
13. 闷倚:心情沉闷地靠着。
14. 阑干角:栏杆的一角。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客居他乡、感怀身世的词作。首先,作者以“卷上珠帘”开篇,暗示主人公正处在一个相对高处的视角,可能是在楼宇之上或山巅之处。接下来,“晚来一阵东风恶”描述了春天晚风袭来时的情景,这也引发了下文作者心情的转变。
“客怀萧索。看尽残花落。”这两句是作者感怀身世的表现,表达了在外漂泊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萧索”一词勾勒出了作者孤单、失落的形象,而“看尽残花落”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以花朵凋谢作为意象表达出年华消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后半部分,作者从伤感的情绪转向了实际的举动:“自把银瓶,买酒成孤酌。”这两句词展示出作者借酒消愁的行为,其中“银瓶”暗示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但也体现出此刻内心的孤独。通过饮酒,作者试图排遣内心忧愁,然而却无法忘怀现实的困境。
“伤漂泊。知音难托。闷倚阑干角。”最后这三句,作者再次深化了自己的情感:“伤漂泊”呼应了前文中的“客怀”,强调了自己异乡生活的无尽哀愁;“知音难托”则是感叹无人理解自己的苦楚和抱负;而最后的“闷倚阑干角”则勾勒出主人公倚栏沉思的形象,表现出一种深沉而又无奈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点绛唇》的作者是邓有功,是明代的一位著名文人。此诗创作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正值明末清初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邓有功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亲眼目睹了战乱的肆虐和人民生活的苦难。这种时代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怀。
在《点绛唇》中,邓有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通过对夕阳、飞鸟、江水等景象的刻画,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