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晞上人齐物堂
莫论西竺与南华,了得真筌只一家。
声色外来无物我,茫茫名利是空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要讨论西方哲理和道家思想,真正的理解只有一家。外在的声音和颜色并无实体和自我,茫茫的名利就像虚幻的花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西竺:古代印度的古称。这里指代佛教,因为佛教起源于古印度。
2. 南华:指代庄子。庄子的书名为《庄子》,其中的内篇之首为《南华经》,所以后世把庄子称为南华真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晞上人齐物堂”,描述的是诗人站在佛学角度,对“齐物堂”的思考和理解。开篇两句,诗人就明确指出了西竺(佛教)和南华(庄子哲学)虽然看似不同,但它们在理解世界真相这一点上并无二致。
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提到了“真筌”一词,这源于道教的术语,意为事物的真正本质或者道理。在这里,诗人认为无论是佛家的觉悟还是庄子的逍遥游,其核心都在于看透世间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
接着的两句诗则更深入地阐述了这种思想:外在的声色,诸如名利、地位、权力等都无法影响到人的内在境界;而这些世俗所追求的东西,从哲学的角度看,实际上就像空中的花朵一样虚无短暂。
因此,这首诗歌传达出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向往心灵自由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题晞上人齐物堂》,是由宋代诗人金君卿所作。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960-1127年)。
在宋朝初期,文人墨客喜欢创建书斋和草堂,以此作为抒发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歌题“齐物堂”,可以推测出晞上人是位热衷于思考人生哲理的僧人,而诗人金君卿则对其十分尊重并寄予厚望。诗人通过对齐物堂及晞上人所持有的开阔心境进行赞美,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探讨和思考。
在这个时代,由于政治、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佛教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发展。僧人们通过禅修、诵经等实践活动来追求精神解脱,很多文人也常常与僧人结交并互相交流思想。而在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方式和内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多元化,许多佛学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在金君卿的一生中,他曾多次赴京应试,然而命运弄人,未能高中,后来他便放弃了功名,归隐山林。在这段人生经历中,他接触到了许多僧人,与他们共同探讨佛理和人生哲理,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因此,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对哲理的深度探索以及对命运的淡定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