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二首 其六
四月人家麦正收,连绵阴雨不能休。
沿溪处处生深草,饱杀南泉水牯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月份农民们正在收割麦子,连续不断的雨水却无法停止。沿着溪流,处处生长着茂密的野草,让南方的水牛吃得很饱。
去完善
释义
"四月人家麦正收": "四月"是指农历四月,是麦子成熟收割的季节。 "麦正收"是指麦子正在收获。
"连绵阴雨不能休": "连绵阴雨"是指连续不断的雨天,"不能休"是无法停止。
"沿溪处处生深草": "沿溪"是指沿着溪流,"处处生深草"是指草生长得非常茂盛。
"饱杀南泉水牯牛": "饱杀"是指让牛吃饱喝足,"南泉"是指南方的水源,"水牯牛"是指水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十二首 其六》是唐代诗人释文准的一首描绘农忙时节的田园诗。诗人通过对四月里麦子丰收的场景、连绵阴雨的天气以及沿溪深草和南泉水牯牛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农忙季节的农民生活和自然风光。
首先,诗人描述了四月份农村麦子丰收的景象,农民们辛勤劳作,收获着金黄的麦子。然而,接下来的“连绵阴雨不能休”则展示了一个天气恶劣的情况,雨水不断,使得农民的劳动和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对比揭示了农业生产的艰辛和自然的无情。
其次,诗人又通过“沿溪处处生深草”这一句,描绘了在连绵阴雨中,沿溪生长出的深深野草。这句诗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生机,也暗示了农忙季节中,农民们既要面对繁忙的农耕任务,又要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困扰。
最后,诗人以“饱杀南泉水牯牛”作为结尾,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生活的感慨。这里的“饱杀”一词意味着水牯牛被劳动压得筋疲力尽,表达了农民们在艰苦环境下仍然坚持劳作的精神。同时,这句话还强调了农民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传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怀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农忙季节的描绘,表现了农民们在艰苦环境中辛勤劳动的精神风貌,以及对生活深刻理解的哲理思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十二首 其六》是唐代著名诗僧释文准所作。这首诗歌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体现了禅宗思想的精髓。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而这首诗恰好出现在这一时期。公元618年至907年,这是唐朝的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看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释文准是一位著名的诗僧,他的诗歌作品多传达出禅宗的哲学思想。在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释文准作为一位佛门弟子,他对佛法有着深厚的理解,并通过诗歌表达了出来。
最后,我们要了解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在唐朝,诗歌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他们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诗,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刺诗,还有表达人生哲理的禅诗等。
总之,《偈十二首 其六》这首诗歌是唐代著名诗僧释文准的代表作之一。它诞生于那个繁荣昌盛的时代,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传达了禅宗的思想理念。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