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间·林雀归栖撩乱语
林雀归栖撩乱语,
阶前还日暮。
屏掩画堂深,
帘卷萧萧雨。
玉人何外去,
鹊喜浑无据,
双眉愁几许。
漏声看却夜将阑,
点寒灯,扃绣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鸟群回到树林叽叽喳喳,
台阶前的日落即将消失.
屏风遮挡了华丽的房间深处,
窗帘在风中翻飞如同细雨.
美人去哪里了呢?
喜鹊高兴地飞来但没有信息,
她的眉头写满了忧愁.
滴答作响的钟声响彻夜空,
点亮灯光,锁上卧室的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醉花间:词牌名。
2. 林雀归栖:形容鸟儿在树林中栖息。
3. 撩乱语:指鸟儿的叫声杂乱无章。
4. 阶前:台阶前面。
5. 日暮: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这里指傍晚时分。
6. 屏掩:屏风遮挡。
7. 画堂:华丽的厅堂。
8. 帘卷:窗帘被风吹起。
9. 萧萧雨:形容细雨纷纷。
10. 玉人:形容美女,这里指主人公的妻子或恋人。
11. 何处去:去哪里了。
12. 鹊喜浑无据:喜鹊的叫声无法作为依据。
13. 双眉:眉毛。
14. 愁几许:有多少忧愁。
15. 漏声:古代计时器滴水的声音。
16. 夜将阑:夜晚即将结束。
17. 点寒灯:点亮寒冷的灯光。
18. 扃绣户:关闭华丽的房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述了傍晚时分鸟儿归家、人们别离的场景,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首句“林雀归栖撩乱语”描绘了鸟儿的喧闹,暗示着白天的结束。接下来,“阶前还日暮”一句表达了时间消逝的无奈。而“屏掩画堂深,帘卷萧萧雨”则描绘出庭院中的寂静与凄凉。
下片通过“玉人何外去,鹊喜浑无据”两句表现出人们对离别的担忧,以及无法确定未来的不安。接下来的“双眉愁几许”则是词人对这种情绪的直观表达。最后,“漏声看却夜将阑,点寒灯,扃绣户”三句进一步强调了夜晚的降临,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和寂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醉花间·林雀归栖撩乱语》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词人冯延巳的代表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公元947年左右,正值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个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频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冯延巳本人也经历了这个时代的沧桑变化。他曾担任南唐的宰相,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试图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和黑暗,他的抱负并未完全实现。在他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为冯延巳的词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环境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宁静的追求更加迫切。因此,冯延巳的词作往往以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离愁别绪为主,以此来寄托人们的哀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总的来说,《醉花间·林雀归栖撩乱语》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困苦的时代,而冯延巳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他以自己的才华和力量,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离愁别绪,传达出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