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芳草渡

标题包含
芳草渡
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 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 燕鸿远,羌笛怨,渺渺澄波一片。山如黛,月如钩。 笙歌散,梦魂断,倚高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又作正仲,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他的生平事迹如下: 1. 早期经历:冯延巳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冯良建曾担任唐朝的工部尚书。冯延巳自幼聪颖过人,勤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随着梧树的叶子飘落,蓼花也在秋天里凋谢。烟雾逐渐冷却,雨水刚刚停止,这个萧瑟的景象让人感到忧愁。人离去之后,留下了许多遗憾和悲痛,一直留在心头难以释怀。 燕子和高飞的鸿雁离得很远,羌笛吹出的曲调满是幽怨。一片清澈的水面显得遥远无垠。青山如画,月亮像钩子般挂在天空。乐曲已经结束,梦境已经消散,灵魂也已远离,现在只有孤独的自己靠在高高的楼上。
去完善
释义
《芳草渡》:这是一首描述离愁别绪的古代词作。 注释: 1. 梧桐落:指秋天到来时,梧桐树叶纷纷飘落。 2. 蓼花秋:指秋季的蓼花(一种草本植物,开小白花)逐渐凋谢。 3. 烟初冷:形容初秋时节,空气中仍带有盛夏余热的水汽。 4. 雨才收:指雨停后,天气逐渐转晴。 5. 萧条风物:指秋天的景色显得萧瑟、冷落。 6. 人去后:指离别的人已经离去。 7. 燕鸿远:指燕子(古人认为燕子和鸿雁象征离别之情)远去。 8. 羌笛怨:借羌笛吹奏的哀怨之声来表达离愁。 9. 渺渺澄波一片:形容江水广阔而清澈。 10. 山如黛:形容青山如同眉黛般美丽。 11. 月如钩:形容月亮像钩子一样悬挂在天空。 12. 笙歌散:指宴会上歌舞结束,气氛变得冷清。 13. 梦魂断:形容梦境破灭,无法再入梦乡。
去完善
赏析
《芳草渡》是南唐词人冯延巳的作品,以描绘秋天的萧瑟风光开篇,表达别离之情和心中郁结的思念。梧桐落叶、蓼花凋零,烟岚初冷、秋雨已收,构成一幅秋天萧索的风景画。“人在后”传达出离别后的无尽遗憾,而“多少恨,在心头”更是直抒胸臆,展现出深沉的情感。紧接着,诗人借鸿雁传书、羌笛悠扬的意境,抒发思念之情。从山如黛、月如钩的美景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无尽的孤独与惆怅。最后,笙歌散尽、梦境断离,诗人心中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唯有倚高楼聊以慰藉。整首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忧愁和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芳草渡》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词人冯延巳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950年左右,正值南唐国力衰微、政治动荡的时期。冯延巳作为南唐重臣,先后担任过宰相、枢密使等职务,对于国家政治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词的创作期间,冯延巳经历了由盛转衰的世事沧桑,南唐皇帝李煜即位后,政治斗争日益激烈,导致朝政日渐腐败,民生疾苦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冯延巳深感忧虑,借《芳草渡》一词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词中的“芳草渡”寓意着繁华盛世渐行渐远,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