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陈内翰去非三首 其一
闻道催宣召,传呼入翰林。
堂高初上玉,带重更垂金。
烦悉周公诰,丁宁葛亮心。
调元知有日,天意向君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说朝廷要选拔人才,我被召唤进翰林院。
进入殿堂,感受到那份庄重与神圣,身上的玉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繁琐的工作让我想起了周公和诸葛亮,他们为国家治理尽心尽力,生怕有所疏漏。
我知道调整治国之道的时机即将到来,上天对我的期望如此之深。
去完善
释义
1. "催宣召":这里的"催"是催促的意思,"宣召"指皇帝的命令或召唤。整个词组表示皇帝急切地召唤某人。
2. "传呼":传达命令或呼唤。
3. "翰林":古代的官职,掌管文学创作和修史等事务。这里可能指的是翰林院,是一个皇家设立的学术机构。
4. "堂高初上玉":"堂高"指的是翰林院的建筑高大宏伟;"初上玉"中的"上玉"指朝廷对文人的优待,即授予官职或荣誉。
5. "带重更垂金":"带重"指官员的腰带沉重,意味着身份地位高贵;"更垂金"则表示官位更显贵。
6. "烦悉周公诰":"烦悉"指周详地了解;"周公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里可能是指一种政治文件或训诫。
7. "丁宁葛亮心":"丁宁"意为叮咛,细心嘱咐;"葛亮心"指诸葛亮治理国家的心得或者思想。
8. "调元":调和元气,这里可能指的是治理国家,恢复秩序。
9. "天意向君深":这是表达上天对你的期望和信任很深,暗示你将会得到重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朱翌为庆祝他的朋友陈内翰(即陈去非)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而作。全诗通过对陈去非职务升迁的描述,表达了对朋友的祝贺和期望。
首联“闻道催宣召,传呼入翰林”,诗人听闻陈去非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的消息,表达了对他才华的肯定与赞扬。
颔联“堂高初上玉,带重更垂金”,描绘了翰林院的威严和高贵,同时也象征着陈去非地位的提升。
颈联“烦悉周公诰,丁宁葛亮心”,用周公、诸葛亮两位古代名臣的典故,表明陈去非肩负的重任和对他的期许。
尾联“调元知有日,天意向君深”,表达了对陈去非未来成就的信心,以及他将在国家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贺陈内翰去非三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朱翌在庆元四年(1198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朱翌以深挚的情感和优美的笔触,为即将离开京城的好友陈内翰去非送行。
陈内翰去非是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曾任内翰院学士。他在朝廷任职期间,因才华横溢、直言敢谏而受到皇帝的器重。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他被迫离开了京城。在离开前,朱翌为陈内翰去非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正值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氛围较为压抑,士人之间的交往受到严格限制。尽管如此,文人墨客们仍然通过诗歌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代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朱翌表达了对陈内翰去非离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局的担忧。他希望陈内翰去非能够继续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这首诗充分展示了朱翌的人生态度和时代使命感,使其成为南宋时期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