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望晴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听说过秦地的西风雨,想问问西风何时能停下来。
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农夫就像一只站在麦场上高高的鹤,他站在高处眺望着乌云散去,期待着雨过天晴的那一刻。
去完善
释义
《农家望晴》:本诗描写农民在久雨天气里盼望天晴的心情。
1. 秦地:指的是陕西关中平原地区。
2. 西风:秋季从西方吹来的季风。
3. 早晚:指时间长短,表示希望快点天晴。
4. 白发老农:形容年纪较大的农民。
5. 鹤立:比喻老农身材瘦削、精神矍铄的形象。
6. 麦场:收割麦子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出一幅苍茫的农家景象。诗人以“尝闻秦地西风雨”开篇,突出了当地气候的多变和不测,给人一种强烈的自然压迫感。接下来,诗人以设问的形式——“为问西风早晚回”,表达了人们对于恶劣天气早日结束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期盼。
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将笔墨集中在一位白发老农的形象上,他站在麦场的高处,如鹤一般独立,神情专注地遥望着远方的云朵。这里的“望云开”既暗示了天气的变化,也反映了老农心中的希望。整首诗通过展示人物与环境的紧密联系,成功地传达出一种浓重的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农家望晴》是唐代诗人雍裕之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述农民在田间的劳作生活,表达了他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以下是关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介绍:
唐朝时期(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农民们依靠土地为生,他们的生活和收成紧密相连。雍裕之作为一位生活在唐朝的诗人,他对农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创作这首诗时,雍裕之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或许因为科举失利或官场失意,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了以农民的生活为题材,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较为落后,农民们主要依靠天吃饭。因此,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和农民的生活。在干旱季节,农民们会期待晴朗的天气,以便于作物生长和收获。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种期望和担忧。
总之,《农家望晴》这首诗是在唐朝时期,作者在经历人生低谷时创作的。他以农民的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他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的艰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