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残莺

标题包含
残莺
花阑莺亦嬾,不语似含情。 何言百啭舌,唯余一两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花草丛中的黄莺显得有些慵懒,它们安静地呆在枝头,仿佛在默默传递着内心的情感。尽管它们的歌声婉转悠扬,但在这春日午后,只能偶尔听到一两声清脆的鸣叫。
去完善
释义
1. 花阑:此处指花朵凋谢的花枝。 2. 百啭舌:形容鸟儿叫得婉转动听。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残莺”为题,描绘了春末夏初时分,莺鸟倦飞、语声渐稀的景象。首句“花阑莺亦嬾”点明此时节花鸟的状态—— 莺鸟在繁花盛开的时节之后,显得格外疲倦。接下来“不语似含情”则展现了莺鸟内心的变化,尽管无法言语,却仿佛传递出一种深沉的情感。诗人通过这两个句子巧妙地将人与自然的情感相连。 第二联中“何言百啭舌,唯余一两声”为诗歌的主体部分,形象地描绘了莺鸟婉转鸣唱的状况。诗人把“百啭舌”与“一两声”对比,突出了莺鸟之声的稀少和珍贵。这与前面的“花阑莺亦嬾,不语似含情”相呼应,生动地展现了春光消逝、莺鸟倦飞的自然规律。同时,这也象征着人生的兴衰无常,寓意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残莺》是唐代诗人雍裕之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春末夏初时节,莺啼声逐渐稀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以下是关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公元8世纪,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712-756年),这是一个繁荣而动荡的时期。当时,唐朝国力达到顶峰,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官僚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等。 在这个时代,雍裕之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际遇不详,但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社会现象,关心民生疾苦。 在春末夏初的季节更替之际,雍裕之观察到莺啼声逐渐稀少,这让他想起了时光的流逝,以及随之而来的季节变化和自然界生物的生老病死。这种感慨使他创作了《残莺》一诗,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