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苦行僧
幽深红叶寺,清净白毫僧。古殿长鸣磬,低头礼昼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幽深的红叶寺中,有一位清修的白毫僧人。在这古老的殿堂里,时常传来悠长的磬声,僧人低垂着头,礼拜着日夜长明的灯光。
去完善
释义
1. 赠:这里是敬辞,表示赠送给对方的意思。
2. 苦行僧:指修行刻苦的僧人。
3. 幽深:这里形容寺院环境清静,远离尘世的喧嚣。
4. 红叶寺:这里可能是作者所虚构的寺庙名字,也可能是现实中存在的寺庙,用以描述僧人所处的地点。
5. 清净:这里形容僧人心境淡泊宁静,不受世俗纷扰的影响。
6. 白毫:佛教中,佛陀的眉间有白色毫毛,象征着吉祥和智慧。这里的“白毫僧”是对僧人的赞美,意为僧人像佛陀一样具有智慧与德行。
7. 古殿:古老的殿堂,这里可能指的是寺院的正殿或者大雄宝殿。
8. 磬: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形似钵,用来召集僧众、诵经或供养时使用。
9. 低头:这里是指僧人向佛像或供灯表达敬意的方式。
10. 礼:表示尊敬、崇敬的意思。
11. 昼灯:昼夜不息的长明灯,用于照亮寺院,寓意佛法光明永照世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而虔诚的寺庙生活画卷。诗人以“幽深红叶寺”开篇,展现了一座古老而静谧的寺庙环境,枫叶火红,氛围显得深沉肃穆。接着,通过“清净白毫僧”一句表现出了苦行僧的清心寡欲和庄重形象。他心无旁鹜,气定神闲,尽显高洁之志。
随后,“古殿长鸣磬”描绘了庙宇内的情境。晨钟暮鼓,磬声悠扬,传递出寺庙生活的平静与庄严肃穆。而“低头礼昼灯”则刻画了苦行僧谦恭礼拜的形象,他以虔敬之心向佛像及晨灯顶礼,表现出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和敬畏之情。
全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苦行僧形象,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其境地,感受到宗教信仰带来的那种超凡脱俗、宁静致远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赠苦行僧》是唐代诗人雍裕之所作。诗中所描绘的苦行僧形象让人不禁联想到那种身披破衲衣,手持竹杖的僧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朝,这是一个充满传奇和神秘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佛教在中国非常流行,许多人都出家为僧。这些僧人通过各种方式来追求精神的解脱和修行,其中一种方式就是苦行。他们通过忍受饥饿、寒冷和痛苦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和灵魂。这种修行方式在唐朝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雍裕之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的文人,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感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他在这首《赠苦行僧》中表达了对苦行僧的敬意和赞美。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苦行僧的形象,同时也传达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对于各种信仰和文化都保持着包容的态度。这种氛围使得诗人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也使得诗歌创作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宗教气息和文化繁荣的时代,诗人通过对苦行僧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人生和修行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