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
六月冲炎出问囚,归途因泛剡溪舟。
短篷块坐如深甑,却羡清寒王子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月里炎热中出来去探访囚犯,归途中乘坐剡溪的船儿。
短短的篷船犹如深深的陶甑,我羡慕那清寒中的王子猷啊。
去完善
释义
1. 六月:指农历六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2. 冲炎:顶着炎热的天气。
3. 问囚:古代审问犯人的一种制度。这里是指作者因为公事出差去审问犯人。
4. 剡溪:即剡江,位于浙江省东部的一条河流。在历史上,剡溪是文人墨客游历的胜地,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5. 舟:船。这里是说作者在完成任务后,乘船返回。
6. 短篷:小型的船篷,用于遮风挡雨。
7. 块坐:单独地坐着。
8. 深甑:古代的蒸锅,用于蒸煮食物。这里用来比喻船舱内部的高温环境。
9. 却羡:反而羡慕。
10. 清寒:清凉的寒冷感觉。
11. 王子猷: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字子猷。他曾在雪夜乘船游览剡溪,欣赏美景,留下了“雪夜访戴”的佳话。
去完善
赏析
《剡溪》是南宋诗人蔡戡的一首山水诗。全诗以作者六月间前往探监的旅程为背景,通过对剡溪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首句“六月冲炎出问囚”交代了出行的时间背景——夏季炎热的天气。“冲炎”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炎热夏日的高温环境。然而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诗人依然选择外出探访囚犯,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次句“归途因泛剡溪舟”则转向了对旅途中风景的描绘。在返回的途中,诗人乘船游览剡溪,欣赏沿途的美景。剡溪位于浙江嵊州市境内,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在这里,诗人通过与美景的亲密接触,暂时忘却了旅途的劳顿和现实的压力。
紧接着,“短篷块坐如深甑”一句通过对“短篷”和“块坐”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此刻所处的场景:坐在小船上,四周环顾皆是青山绿水,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其中,“深甑”一词源于古代的蒸锅,用以比喻此处环境的清幽、静谧。
最后,“却羡清寒王子猷”一句则引用了东晋名士王徽之(字子猷)的典故。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曾借道剡溪,夜访戴逵,但未及见面便返回,旁人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总之,《剡溪》这首诗通过描绘剡溪的风光之美,以及引用王子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展现了他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剡溪》是南宋诗人蔡戡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剡溪的景色和诗人的思绪。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2世纪左右。
在南宋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蔡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看到剡溪的美景,不禁联想到国家的现状。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此外,蔡戡个人在南宋时期的人生际遇也是这首诗歌的重要背景。他曾担任过朝官,后因直言敢谏而受到排挤,被贬谪到浙江一带。在这期间,他游历了剡溪,感受到了这里的美丽风光。然而,美好的景色并没有让他忘却国家的困境,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对国事的忧虑。
总之,《剡溪》这首古诗是在南宋时期,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蔡戡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家国情怀,通过描绘剡溪的美景,表达了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