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周玉峨眉山行
搘筇更上最高峰,浮出修眉翠扫空。
雪汁半消岩路口,苔衣倒挂树林中。
异禽语已非人世,香草名应系国风。
晚色渐侵衣袂冷,恍疑身在蘂珠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拄着手杖继续向最高峰前进,山峰就像梳理过的眉毛一样青翠无比。
雪水在岩石的裂缝处慢慢消退,苔藓像绿色的衣物倒挂在树木之间。
这里是只有珍奇的鸟类才会说话的地方,香草的名字应该会被记录到国家的典籍里。
傍晚的天色逐渐变暗,身上的衣服也变得冰冷,我好像已经置身于天上的宫殿了。
去完善
释义
和张周玉峨眉山行
搘:支撑,把持。
筇:一种竹子,可以作手杖。
最高峰:指峨眉山的最高点。
浮出修眉翠扫空:形容峨眉山像女子修长的眉毛一样,青翠的颜色直冲云霄。
雪汁:雪水。
半消:融化了一半。
岩路口:岩石之间的道路入口。
苔衣:苔藓。
倒挂:倒垂下来。
树林中:树林之间。
异禽:稀有或奇特的鸟类。
语已非人世:发出的声音已经不像人类的世界。
香草名应系国风:香草的名字应该与国事相连。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感慨国家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晚色渐侵衣袂冷:傍晚的天色逐渐染上衣袖,让人感到寒冷。
恍疑:仿佛。
身在蘂珠宫:如同身处仙人的宫殿。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峨眉山上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国事的关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吴泳的一首描绘峨眉山景色的诗。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峨眉山独特的美景和氛围。首联“搘筇更上最高峰,浮出修眉翠扫空”,描绘了诗人拄着竹杖登上峨眉山最高峰的情景,以及山巅如美女修眉般的翠色横扫天空的画面。颔联“雪汁半消岩路口,苔衣倒挂树林中”,描述了岩石路上雪水融化,树梢挂满苔衣的景象。颈联“异禽语已非人世,香草名应系国风”,则表现了峨眉山中的奇禽异兽、香草珍木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尾联“晚色渐侵衣袂冷,恍疑身在蘂珠宫”,表达了诗人在暮色渐浓时感受到的寒冷,以及在如此美景中恍若置身于仙境的感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张周玉峨眉山行》是南宋词人吴泳所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258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金朝灭亡,元朝兴起之际。在这个时期,词人的生活动荡不安,饱受战乱之苦。
吴泳出生在书香世家,年少时便才华横溢,深得时人赞誉。然而,随着战乱的蔓延,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在与张周玉的交流过程中,他们共同表达了对家乡、对和平的深深眷恋之情。在峨眉山行这首诗中,吴泳描绘了峨眉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希望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愿望。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一方面,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使得民众疾苦重重;另一方面,元朝的强大势力逐渐崛起,给整个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吴泳的词作既抒发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