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丙辰元夜

标题包含
丙辰元夜
淡河斜浸月光浮,看尽青山更倚楼。 残烛怕寒元夕夜,小栏花影伴人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澈的河水被月光轻轻投射,静静流淌;望着远处的青山和倚靠的高楼,视野一片开阔。元宵夜的蜡烛即将燃尽,似乎害怕寒冷的夜晚;一旁的花儿在栏杆的陪伴下,影子却透露着我的忧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丙辰元夜:丙辰指农历干支纪年法中的“丙辰年”;元夜即元宵节之夜,也称为上元节。 2. 淡河:这里可能指河流的河水较浅、水流平缓,也可能是指河名或特定地方的河流。 3. 斜浸:形容河水倾斜流淌的景象。 4. 月光浮:描述月亮在水面反射出光芒的景象。 5. 看尽青山:意为将远方青山的美景尽收眼底。 6. 倚楼:靠着楼阁栏杆,此处表达的是赏景时的心情。 7. 残烛:即将燃尽的蜡烛。 8. 怕寒:因寒冷而感到不适。 9. 元夕夜:元宵节夜晚。 10. 小栏:小型的围栏、栏杆。 11. 花影:花卉在月光下投射的影子。
去完善
赏析
《丙辰元夜》这首诗歌以月色、青山、残烛、花影为元素,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元宵夜景图。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细腻观察和独特表达,展现了自己在元夜这一特定时刻的所思所感。 首句“淡河斜浸月光浮”,将河水与月光相交融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营造出一种宁静、柔和的氛围。河水的“淡”与月光的“浮”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生动。 接着,诗人通过“看尽青山更倚楼”这一句,表达了登高远眺的情景。站在高楼之上,眺望远方的青山,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还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紧接着,“残烛怕寒元夕夜”一句揭示了元夜之夜的天气状况——寒冷。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残烛以情感,使其具有了怕冷的特点。同时,这一句也为后面的“小栏花影伴人愁”做了铺垫。 最后,“小栏花影伴人愁”中,诗人通过对花影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孤独与忧愁。在这元夜的夜晚,花影虽美,却难以驱散诗人内心的哀愁。整首诗在花影的陪衬下,呈现出一种浓郁的忧伤气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丙辰元夜》是宋代诗人释斯植所作的一首描述元宵佳节的诗歌。这首诗篇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为公元1076年。 在这个时期,释斯植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文学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元宵之夜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心中涌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因此,他借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时正值北宋时期,元宵节是民间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观灯、放烟花、猜灯谜等。这个时期的宋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发强烈。这些时代背景都为释斯植创作这首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