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制上巳日赐宴二首 其一
晴日氛暄埽,都人祓禊初。
湛恩施雨露,清宴集冠裾。
风织波纹细,晴牵柳线舒。
太平多盛事,恩许乐于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晴朗的天气里,人们开始扫除尘垢,都城的人们刚进行完驱邪仪式。
纯洁的甘露滋润万物,华丽的宴会引来众多的官员和贵族。
微风吹拂着水波产生细微的波纹,晴天让柳树抽出嫩芽。
在这样的太平盛世里,有许多繁盛的事情,比如那些能一起享受快乐的人们的恩赐。
去完善
释义
余深,北宋官员,南宋时文学家、诗人。以下是对《奉和御制上巳日赐宴二首 其一》中一些难解词汇的注释:
1. 奉和:指作诗与别人唱和,即以原唱(题)的诗为题,写诗回答。
2. 御制:皇帝所作的诗文。
3. 上巳日:农历三月三日的传统节日,古人会在这一天举行"祓禊"活动,用兰草蘸水洒身上,以求驱邪避疫。
4. 赐宴:皇帝设宴招待文武百官。
5. 晴日氛暄埽:晴朗的天气使得氛围变得暖和起来。
6. 都人:都城的人。
7. 祓禊:即上巳日的活动。
8. 湛恩:深厚的恩情。
9. 雨露:比喻皇帝的恩典。
10. 清宴:清净的宴会。
11. 冠裾:仕宦者,官员。
12. 风织波纹细:形容风吹过水面形成细腻的波纹。
13. 晴牵柳线舒:形容晴天阳光照在柳树上,柳条显得舒展。
14. 太平: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时期。
15. 盛事:盛大之事,此指皇帝恩赐宴会。
16. 恩许乐于胥:皇帝恩赐宴会,使官员们得以共同欢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奉和御制上巳日赐宴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余深所作。诗歌描绘了春天阳光明媚的情景,人们在河畔举行扫除污秽的祓禊仪式,享受皇帝赐予的宴会。作品在展示宫廷宴会的盛况时,也传达了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
诗的第一句“晴日氛暄埽”描述了阳光灿烂的天气,为接下来的活动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第二句“都人祓禊初”则提到了人们参加这个活动的目的,即通过祭祀、祈祷和清洁身体来驱除疾病和厄运,寓意着迎接新生。
接下来的两句“湛恩施雨露,清宴集冠裾”概括了皇帝的慷慨恩赐和宴会的盛况。皇帝赐予的恩惠如同甘露般滋润着万物,而与会者则是文人士大夫中的精英人物。
在接下来的“风织波纹细,晴牵柳线舒”中,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风景:微风轻拂,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晴天丽日,柳枝轻轻摆动,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两句与前面的描写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太平盛世的画面。
最后一句“太平多盛事,恩许乐于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在这个和平繁荣的时代,国泰民安,皇帝乐善好施,国民们无不沐浴在福祉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御制上巳日赐宴二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余深的一首应制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00年左右,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皇帝赵恒统治着国家,社会相对稳定。
余深(955年-1028年),字滨之,建州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人。他曾在宋太宗、宋真宗两朝任职,历任监察御史、尚书都官员外郎、枢密副使等职。在诗的创作期间,余深正在朝廷担任显要的官职,颇受皇帝信任。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值北宋初期,当时的皇帝赵恒励精图治,政治稳重,经济繁荣。国家注重文化建设,文人士大夫们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与交流,诗歌成为表现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余深在皇帝的宴会之上写下了这首应制诗,赞美皇帝的仁政和对人才的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