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陆元钧颂四首 其二
山谷今传佛祖衣,一回拈起一回疑。
丰干饶舌可知也,引得寒山不肯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今佛祖的衣钵在群山间流传,每提起一次便生出一份疑虑。
丰干本是个饶舌之人,他引导着寒山始终不愿回归。
去完善
释义
1. 山谷:这里指四川盆地与汉中盆地间的狭长山地。
2. 佛祖衣:佛祖袈裟的代称,借指佛法真谛。
3. 一回拈起一回疑:每讲解一次佛法就会引起一次质疑。拈起,即提起、解说;疑,疑惑、疑问。
4. 丰干饶舌:唐代僧人丰干以其说话多而闻名,这里借指讲解佛法过多。
5. 引得寒山不肯归:意指因为讲解太多导致原本在山中的寒山也不肯回来了,比喻使人产生过多的疑虑,不愿接受教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山谷、佛祖、丰干和寒山四位人物为主体,表达了禅宗修行中的一种心态。诗中的"山谷"、"佛祖"代表佛教传统,而"丰干饶舌"则暗示了众生皆有佛性,只要肯去领悟,都可以成佛的思想。"引得寒山不肯归"一句则以寒山的形象作比喻,传达了诗人对修行的执着与虔诚。整首诗通过描述四位人物之间的关系,表达了禅宗修行中的一种心态: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疑惑和挑战,但只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便能领悟到真正的佛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和陆元钧颂四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释惟照的作品。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吟咏诗歌,互相唱和,以抒发情感,交流思想。
释惟照,他是北宋的一位著名僧人,以诗才闻名于世。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地云游参学,广交名士,积累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在释惟照创作这首诗的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北宋的统治者采取了积极的治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发展,僧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交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释惟照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他的离愁别绪和对友情的珍视。他认为,尽管人生短暂,但真挚的感情却能跨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美好回忆。这种对友谊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情,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社会风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