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阅书库

标题包含
阅书库
寒儒事业趁三余,细字篝灯手自书。 眼底牙签富连屋,妙年公子意何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孙应时(1524年-1580年),字季和,号淮海居士,浙江绍兴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 孙应时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登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穷书生要利用空闲时间完成学业,在微弱的灯光下细心地写字。书房里收藏了大量的古籍,年轻的主人又将如何对待这些宝贵财富呢?
去完善
释义
《阅书库》孙应时注释: 1. 阅书库:指藏书丰富的书房。 2. 孙应时:南宋诗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 3. 寒儒:寒窗苦读的读书人。 4. 三余:古人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比喻时间充足。 5. 细字篝灯:形容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精细的文字。 6. 牙签:古代图书目录卡,又称牙签簿或签牌。 7. 富连屋:形容藏书之多,如同房子一样丰富。 8. 妙年公子:年轻有才的公子哥。 9. 意何如:指他们看到这些藏书的心情如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孙应时的读书生活和志趣。首句“寒儒事业趁三余”表明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学业,利用闲暇时间充实自己。第二句“细字篝灯手自书”描述了他亲自在灯火下研读书籍的情景,表现出他勤奋好学的品质。接下来的两句“眼底牙签富连屋,妙年公子意何如”则是对那些富有藏书但无真才实学的人的讽刺,暗示了真正有才华的人并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内心世界的丰富。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在学术上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阅书库》是宋代诗人孙应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世纪左右,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在这个时期,诗人在生活中体验了战争与和平的交织,以及繁华与衰败的更迭。 孙应时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儒家经典和先贤著作有着深厚的造诣。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太平,金人南侵,百姓疾苦,诗人也受到战乱的影响。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更加珍视书籍的价值,认为书籍是精神的寄托,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因此,在《阅书库》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痛苦。 此外,孙应时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诗词歌赋成为社会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孙应时以他的才情和见解,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