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翟忠惠游焦山
吾闻海中之山名黛舆,八纮九野水所输。
沙痕蕝石记千古,尧水滔天才一濡。
西潴七泽并淮湖,南倾百粤包荆舒。
孤根不畏波浪没,正气自有神明扶。
火轮才升水鹤唳,地籁所作江㹠嘘。
佳气鬰鬰崖不枯,华堂五丈安方裾。
鱼山清梵吼螺呗,水师绝叫诃龟鱼。
山灵护法踊车象,石叟衄敌峻隈隅。
可怜蛮触战左右,始信妇姑勃空虚。
大千共此华藏海,比邱无一针锋居。
君诗文采炳於菟,我行稽留类贾胡。
何时妙语对竹榻,清夜柏子燃铜炉。
卓锥之地虽亦无,安用更求无价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听闻海中有一座山名为黛舆,它汇聚了四面八方的海水。
沙滩和礁石见证着千年的岁月,即使是尧舜时代的水灾也只是让它稍稍湿润。
它的西边是湖泊和淮河,南方则包括百粤和荆舒地区。
它的根基深入水下,不怕波浪的淹没,因为它的正气有神明庇护。
当太阳升起,火轮照耀海面时,水鸟开始鸣叫,大地发出江㹠嘘之声。
山顶散发出浓郁的气息,青翠的草木永不枯萎,五丈高的华丽殿堂坐落其上。
山下有鱼儿在游动,有水师在呼喊,山上有神灵在守护。
山石峥嵘如同敌人的进攻,但它们从不退缩。
可悲的是,即使是在这样的仙境中,也有类似蛮触之战的小摩擦。
整个世界都在这片花海之中,比丘们并无自己的住处。
你的诗文如虎添翼般引人注目,而我则像商人一样四处奔走。
什么时候能与你一起谈论诗词歌赋,在明亮的夜晚,我们点起铜炉,谈论诗歌的未来。
虽然我的地位微不足道,但我并不需要寻找无价的珠宝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去完善
释义
《和翟忠惠游焦山》注释:
1. 海中:指大海之中。
2. 黛舆:海中山的一种美称。
3. 八纮:指八方极远的地方。
4. 九野:指九天,即天空的最高处。
5. 沙痕:沙滩的痕迹。
6. 蕝石:古代朝会时用以标记站位和礼仪的石柱。
7. 尧水:传说中大禹治水前洪水泛滥的情景。
8. 西潴: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
9. 百粤:指南方各个民族。
10. 孤根:比喻焦山的坚定与独立。
11. 火轮:太阳的别称。
12. 水鹤唳:形容鹤鸣声如水流般悠扬。
13. 地籁:大自然的声音。
14. 江㹠:江边石上因江水拍打形成的凹坑。
15. 佳气:美好的气息。
16. 崖:山边。
17. 华堂:豪华的大厅。
18. 五丈:形容华堂高大。
19. 安方裾:意指安置居所。
20. 鱼山清梵:指佛家诵经的声音。
21. 吼螺呗:形容诵经声音宏大。
22. 水师:指在江河湖海进行作战的水军。
23. 绝叫:大声呼叫。
24. 诃龟鱼:驱赶乌龟和水族。
25. 山灵:山中的神灵。
26. 护法:维护佛法的人或神。
27. 踊车象:驾车驱象。
28. 石叟:石头老人,喻山石。
29. 衄敌:击败敌人。
30. 峻隈隅:险要的地形。
31. 可怜:可惜。
32. 蛮触战:引申为无谓的争斗。
33. 始信:开始相信。
34. 妇姑勃空虚:指女性的生育能力。
35. 大千:广大的世界。
36. 华藏海:佛教用语,指广大无边的法界。
37. 比邱:比丘的异体字,指僧人。
38. 无针锋居:没有固定的住所。
39. 文采:文章的风采。
40. 於菟:虎的别称。
41. 我行:我的行走。
42. 稽留:拖延。
43. 类贾胡:类似于商人。
44. 竹榻:竹子做的床。
45. 清夜:宁静的夜晚。
46. 柏子:柏树果实,可燃烧用于熏香。
47. 铜炉:铜制的香炉。
48. 卓锥之地:狭小的生活空间。
49. 无价珠:珍贵的宝物。
去完善
赏析
《和翟忠惠游焦山》是宋代诗人蔡肇的题咏山水之作,作品通过对大海中壮丽山景的描绘,展示了诗人的豪放、雄浑之气及独特的人生哲学。
诗中“吾闻海中之山名黛舆,八纮九野水所输”表达了作者听闻海中有一座名为“黛舆”的山,四面八方的水都汇聚于此。通过这一形象比喻,强调了这座山的雄伟壮观。紧接着,“沙痕蕝石记千古,尧水滔天才一濡”描述了江山历史长河流淌的痕迹,隐含了一种深远的哲理:尽管时光流逝,但江山犹在,象征着永恒不朽的自然力量。
其后,“西潴七泽并淮湖,南倾百粤包荆舒”,借地势的辽阔来形容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领略大自然之美时的开阔胸襟。再而“孤根不畏波浪没,正气自有神明扶”更是表达出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坚信刚正不阿的精神会支撑着人们走过人生的波折磨难。
此外,诗篇还对自然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火轮才升水鹤唳,地籁所作江㹠嘘”,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日出江水花的画面。其中“火轮”指太阳,“水鹤唳”则表现了鸟儿的欢鸣,与下文的“地籁”相呼应,凸显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至“佳气郁郁崖不枯,华堂五丈安方裾”,诗人又借景物表达人生哲理,意寓心灵的恬淡宁静方能长久。而在“鱼山清梵吼螺呗,水师绝叫诃龟鱼”句中,则以佛教用语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哲思。
紧接着,“山灵护法踊车象,石叟衄敌峻隈隅”又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山、石以生命和感情,展现了自然界充满生机和力量的形象。结尾部分,“可怜蛮触战左右,始信妇姑勃空虚”借古讽今,揭示出战争的虚无荒谬,表现诗人对和平世界的向往。
综上,本诗作为一首山水诗,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又有深蕴的哲理思考。通过对大海中壮丽山景的描绘,展示了诗人豪放、雄浑之气及独特的人生哲学。同时,诗篇中的语言艺术和对景物的敏锐洞察力亦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公元1118年,此诗名为《和翟忠惠游焦山》,由蔡肇所作。
蔡肇当时任尚书省右司郎中,正逢朝廷衰败,政治腐败的时期。一方面,北方金国崛起对宋朝构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国内贫富差距加大,民生疾苦加剧,政治黑暗腐朽。蔡肇眼见社会动荡不安,内心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他在一次游览焦山时,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