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寒冷的夜晚,寒山吹起了笛子呼唤春天的归来,离乡的游子听到笛声,不禁泪流满面。洞庭湖上一夜之间出现了无数大雁,它们在天明之前就已经全部向北飞去。

去完善
释义
1. 春夜:春天的夜晚。
2. 寒山:寒冷的山区或指地名寒山寺。
3. 唤春归:呼唤春天的归来。
4. 迁客:被贬谪的官员。
5. 洞庭:湖南省境内的洞庭湖,这里借指长江下游地区。
6. 无穷雁:众多的雁群。

去完善
赏析
《春夜闻笛》这首诗歌以“唤春归”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在聆听笛声时所产生的深沉感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寒山、洞庭等景物,将人们引向春天的回归和离别的场景中,使整首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
开头一句“寒山吹笛唤春归”描绘了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寒冷的夜晚,悠扬的笛声从山中传来,仿佛在呼唤着春天的归来。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象的向往,还传达出他渴望远离寒冷、孤独的心境。
接下来的诗句“迁客相看泪满衣”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作为一个流放之人,他与同伴们共同面对着无尽的离别与悲伤。这句诗中的“泪满衣”形象地表现了他们在春夜闻笛时的伤感之情。
最后两句“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诗人以洞庭湖中的大雁作为象征,描绘了大雁在天明之前便纷纷向北飞去的现象。这里的“无穷雁”代表了那些离开家乡、远赴他乡的人们,他们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勇敢地踏上了漫长的旅程。
整体来看,《春夜闻笛》这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类的离别,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春天的期盼,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离愁别绪的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夜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描绘春天夜晚环境的诗。这首诗约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此时李益担任邓州司仓参军,远离京城,生活较为平静。
在贞元年间的唐朝,社会逐渐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中恢复,文坛上开始出现许多描绘自然、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在这个时期,许多诗人开始关注民间的生活和情感,形成了以白居易、元稹等人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提倡诗歌内容贴近现实,形式通俗易懂。
在这首《春夜闻笛》中,李益通过描述春天夜晚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这首诗歌的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李益作为新乐府派诗人关注现实、抒发现实情感的特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