禋郊诗
函夏恢文治,禋燔讲礼隆。
物兼明德荐,天以至诚通。
制度亲祠盛,威仪陟配崇。
戎容俨仙仗,霁色照郊宫。
国典书昭事,神禧报屡丰。
端闱宣大号,王泽浸无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弘扬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祭祀活动体现了对礼仪的重视。在此过程中,奉献了具有美德的物品,以表达真诚的敬意。完善的制度保证了盛大的祭祀活动顺利进行,展现了庄重的氛围。祭司们持严肃的态度,身着华丽的礼服,阳光照耀在城郊的宫殿上。通过记载国家的祭祀活动,可以看到神灵喜悦和丰收的迹象。在这神圣的时刻,君王宣布了伟大的愿景,让国家福祉普及四海,充满无穷的力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函夏:广大的中国,指代国家。
2. 禋燔:古代祭天的仪式。禋,虔诚祭祀;燔,焚烧。
3. 明德荐:以明德的祭品献上。明德,光明正大的德行。荐,进献。
4. 以至诚通:以最真诚的意愿沟通天地。
5. 制度亲祠盛:制度完善,亲自祭祀以示庄重。
6. 威仪陟配崇:威仪庄重,登上高坛进行配祀。
7. 戎容俨仙仗:军容整肃,如仙人般的仪仗。
8. 霁色照郊宫:晴空万里,照耀郊外宫殿。
9. 国典书昭事:国家的典籍记载着盛大庄严的事务。
10. 神禧报屡丰:神灵喜悦,回报丰收不断。
11. 端闱宣大号:在皇宫发布重大命令。
12. 王泽浸无穷:帝王的恩泽如同流水般滋润万物,无穷无尽。
去完善
赏析
《禋郊诗》这首诗歌以恢弘的气势和丰富的内涵,描绘了古代祭祀的庄严场景。诗人余靖通过对祭祀过程的详细描绘,展现了国家对文化礼仪的重视,以及对天地神明的敬意。同时,诗歌也传达出国家昌盛、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首联“函夏恢文治,禋燔讲礼隆”,描述了整个国家的繁荣和文化礼仪的兴盛。颔联“物兼明德荐,天以至诚通”,表达出祭祀者对天地神明的真诚之心,以及通过献祭来表达感恩之情。颈联“制度亲祠盛,威仪陟配崇”,描绘了祭祀仪式的盛大和庄重。尾联“国典书昭事,神禧报屡丰”,则传达了国家繁荣昌盛的景象,以及神明对国家和百姓的福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禋郊诗》是北宋著名文人余靖的一首古体诗,根据相关资料,这首诗大概创作于公元995年左右。在当时的北宋时期,尤其是仁宗在位期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水平较高,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而余靖本人,虽然在早年因家贫而无书可读,但他在青年时期就开始涉猎经史,勤于笔耕,不久就跻身士流。他曾上疏谈论国事,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受到皇帝和朝臣的重视。他的诗词才华横溢,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
在这首诗中,余靖以虔诚的心情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向往和对皇帝的尊敬之情。在诗歌中他写道:“皇朝基命始於兹,上帝之心应若斯”。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祈祷与祝福。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和谐氛围以及民众对于安定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