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女儿行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又有谁会怜惜那位如同美玉般的越国女子呢?她虽生得美丽,却只能在江边独自浣洗衣物。

去完善
释义
越女:春秋时期越国女子西施,以美貌著称;浣纱:洗衣。

去完善
赏析
此诗开篇描绘了一位十五岁的洛阳少女,她生活优渥、环境奢华,从居住到饮食无不体现出富贵气息。随后进一步渲染其夫婿的年轻得意与挥霍无度,并通过“珊瑚”等细节强化这种奢靡氛围。然而,在最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引入越女浣纱的典故,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锦衣玉食的洛阳女儿,另一边则是贫贱劳作的越女,二者命运迥异令人深思。全诗语言华美流畅,结构严谨,既展现了盛世繁华,又隐含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洛阳女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长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具体时间大约在公元730年左右。此时,唐朝正处于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王维的个人经历也非常丰富。他曾担任尚书右丞,官至四品,是一位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官员。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在唐玄宗后期,因为安史之乱的影响,他的仕途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致力于文学艺术的创作。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王维以洛阳女儿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洛阳作为唐朝的首都,繁华无比,然而在表面的繁荣背后,却是无数女性的悲剧命运。她们被束缚在封建礼教之下,失去了自由和尊严。通过描绘这些女性悲惨的命运,王维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