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顦顇见春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顦顇见春风。”
译文: “原本的亲密关切,如今已成为一场空; 相隔万里的思念在一夜之间涌现。忧愁在清晨的鸡鸣声中消散,却又在春风拂面时,再次感到憔悴。”
去完善
释义
1. 休戚:快乐和忧愁。这里指关系个人得失的政务之事。
2. 已成空:已经成为过去的往事。
3. 万里相思:形容相隔甚远的心意相通的思念之情。
4. 一夜中:在除夕这一夜中,含有短时间包含很多情感的意思。
5. 晓鸡:拂晓时的报晓公鸡。
6. 声绝:停止鸣叫。
7. 又将:又要面临。
8. 憔悴:形容人非常瘦弱,面色枯黄的样子。
9. 春风:春天里的风,这里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除夜》诗以“休戚”一词开篇,意为欢乐与痛苦的情感体验。诗人以此来表达过去的一年中曾经关心和参与的事情都已经成为了虚幻的过往。接下来的“万里相思一夜中”,诗人将这种情感扩展到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和时间跨度,突显出思亲之情。
在诗的第二联,诗人用“愁到晓鸡声绝后”描绘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出现时,心中的忧虑并未随着拂晓的到来而消散,反而显得更加深沉。尾联的“又将顦顇见春风”则暗示了新的一年里,尽管春风吹绿大地,但诗人的心境却并无改善,依旧愁苦不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除夜》是唐代诗人来鹄在除夕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除夕夜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情感。通过描绘寒风吹拂、孤灯独照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眷恋。
创作背景方面,公元859年来鹄寓居钟陵(今江西南昌市)。此时的唐朝已经由盛转衰,国势渐微。政治上的动荡不安使得许多人离乡背井,成为漂泊在外的游子。除夕夜的团聚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美好的期待,但对于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来鹄来说,却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这种思乡之情在诗歌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