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中避难作

标题包含
山中避难作
山头烽火水边营,鬼哭人悲夜夜声。 唯有碧天无一事,日还西下月还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上的烽火点燃了湖边军营的灯火,深夜里回荡着鬼神哭泣和人哀伤的哭声。只有那辽阔的天空保持宁静,太阳缓缓落下,月亮依旧明亮。
去完善
释义
1. 山头烽火: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战争时的烽火警报。 2. 水边营:水边的军营。 3. 碧天:蓝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此的深深忧虑,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平的心情。首句“山头烽火水边营”写出了战争造成的动荡局面,火光四起的战场,士兵们在河边安营扎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鬼哭人悲夜夜声”则刻画了人们因为战争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痛苦与哀号。这两句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战乱气息的画面,让人感到战争的残酷无情。诗的后两句转向自然景物:“唯有碧天无一事,日还西下月还明。”在这纷扰的世界里,只有那辽阔的天空无动于衷,日月依旧照常升起和落下,这反衬出了人间悲剧的无常,流露出诗人对太平盛世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避难作》是唐代诗人来鹄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末黄巢之乱时期。公元878年,黄巢起义爆发,战乱席卷全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此时,来鹄为躲避战祸,携家人来到深山避难,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创作这首诗时,来鹄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原本是一个书生,饱读诗书,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国家尽忠。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他不得不放弃这个梦想,带着全家走上逃亡之路。在这个特殊时期,他既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也对国家的前途感到忧虑。 唐末黄巢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农民起义、藩镇割据、外族入侵等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在这首诗中,来鹄通过对山中的描绘,表达了他在战乱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