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
陶君有五柳,更想桃花源。
山回路转不知处,到今高士留空言。
太邱之后多君子,门前正对桃花水。
嘉蔬名木本先畴,海志山经成外史。
曾作诸生三十年,老来自种溪前田。
四百甲子颜犹少,有与疑年但一笑。
有时提壶过比邻,笑谈烂熳皆天真。
酒酣却说神光始,感慨汍澜不可止。
老人尚记为儿时,烟火万里连江畿。
斗米三十谷如土,春花秋月同游嬉。
定陵龙驭归苍昊,国事人情亦草草。
桑田沧海几回更,只今尚有遗民老。
语罢长谣更浮白,七十年来似畴昔。
与君同是避秦人,不醉春光良可惜。
春非我春,秋非我秋。
惟有桃花年年开,溪水年年流。
为君酌酒长无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陶渊明拥有五柳,更向往桃花源。
曲折山路不知何处,至今仍有高士流传佳话。
太邱后人多为君子,门前正对着桃花溪水。
美好蔬菜和珍贵树木,丰富着家乡的文化历史。
曾经读书习字近三十年,晚年自己耕作于溪边田野。
四百年的岁月依然年轻,对岁月的疑问仅一笑而过。
有时提着酒壶去拜访邻居,谈笑间都展现出真诚的天性。
喝酒时谈起奇异的神光之始,感慨之情无法抑制。
老人还记得孩童时的时光,那时烟火万里的江边的嬉戏景象。
一斗米三十稻谷的时代已远,春花秋月共度好时光。
定陵皇帝的龙驾已归天,国家大事和人间情谊也变得仓促。
桑田沧海几经变迁,如今还有曾经的百姓活在世间。
说完这些,我们举杯高唱,七十年前的情景仍如在眼前。
你我都是躲避秦始皇的人,不陶醉在春光中实在太可惜了。
春天不是我的春天,秋天也不是我的秋天。
唯有桃花年复一年地盛开,溪水年复一年地流淌。
为你斟满美酒,让忧愁永远远离我们。

去完善
释义
1. 陶君有五柳:陶君,指陶渊明。五柳,陶渊明的号,这里以陶渊明自比。
2. 桃花源: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
3. 太邱之后多君子:太邱,指东汉陈实,后世称为“太邱先生”,这里借指陈处士梅的家族。
4. 四百甲子颜犹少:古人以一甲子(60年)为一轮,这里表示陈处士梅看上去还很年轻。
5. 为儿时:指陈处士梅小时候。
6. 烟火万里连江畿:江畿,指京城周围的地方。这句形容陈处士梅小时候家乡的繁华景象。
7. 定陵龙驭归苍昊:定陵,指明神宗的陵墓,位于北京昌平;苍昊,天空。这句表示明朝灭亡。
8. 桑田沧海几回更:比喻世事变迁。
9. 七十年来似畴昔:这句话表示陈处士梅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豪情壮志。
10. 春非我春,秋非我秋:表示世间万事万物都已改变,不再属于自己。

去完善
赏析
《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赏析:
诗人顾炎武以“陶君有五柳,更想桃花源”开篇,借陶渊明的典故描绘了理想中的世外桃源生活。接着,他描述了陈处士梅的生平,赞美其高洁的品质和丰富的学识。诗中穿插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感慨。最后,诗人以“春非我春,秋非我秋。惟有桃花年年开,溪水年年流”结尾,表达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美好的自然景色依然存在,给人带来安慰。整首诗情感真挚,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是清代文学家顾炎武创作的一首古风诗。这首诗创作于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正值明清鼎革之际,顾炎武经历了明亡清兴的历史剧变。在这个时期,顾炎武为了反清复明,积极参与抗清斗争,与遗民志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处士梅便是他的好友之一。
在明清交替的历史背景下,顾炎武深感国破家亡的悲痛,于是将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之中。他以桃花溪作为象征,描绘出一幅恬静、闲适的画面,以此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出顾炎武身处乱世,却仍然保持高尚节操的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