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登萧相楼
不见当年李翰林,江天为我结层阴。
九华门外柳三尺,萧相楼前松千寻。
物在人亡空有泪,时殊事变独伤心。
只鸡斗酒江干市,白首风前楚些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年那位名叫李翰林的李大人已经无法见到,只有我在这江天之际感受到他的影响。
九华门外柳树也只有三尺高,而萧相楼前的松树却已长到千寻。
虽然物在,但人却已经离开,只能空留眼泪。时代的变迁和事物的变化总是让人独自悲伤。
以简单的菜肴和酒,在江边进行祭奠。头发花白的风中,我将用楚地的歌谣来悼念他。
去完善
释义
1. 李翰林:指李白。20岁时他即出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黄河流域的各地,写出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名篇佳作。
2. 九华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的一座著名山峰。
3. 萧相楼:位于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隋炀帝在江南巡游时曾设望江亭于此。
4. 江干:江边,长江沿岸。
去完善
赏析
《重登萧相楼》是南宋诗人曾会的诗作,这首诗以“重登”为主题,表达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全诗洋溢着浓郁的思古之情和深沉的哀伤情绪。
首联,“不见当年李翰林,江天为我结层阴。”这里提到李翰林,即唐代诗人李白,他在江陵长坂题写过《秋浦歌》等诗。诗人表示现在已经看不到当年的景象了,唯有眼前的江天,似乎是为了承载我的感怀而凝聚起一层阴郁的气氛。
颔联,“九华门外柳三尺,萧相楼前松千寻。”九华门位于长江边,相传为战国时萧何任汉相时的官邸。诗人形容九华门的柳树虽然已长到三尺高,但萧相楼前的松树却已经是高达千寻的参天大树了。这句诗既描绘出历史沧桑之感,又表现出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感慨。
颈联,“物在人亡空有泪,时殊事变独伤心。”这两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在古迹中感受到的历史变迁与人文情感的流失。尽管景物仍在,但当年的主人公已经逝去,只剩下了诗人的眼泪;时代变迁,人事变化,令诗人独自伤心。
尾联,“只鸡斗酒江干市,白首风前楚些吟。”诗人在尾联提到自己在江边集市上准备了简单的菜肴和酒水,在这风的吹拂下,头上已生白发的诗人开始吟咏起楚辞来。这种对比手法形象地展示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时的心境与处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登萧相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天。
在这段时间里,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战乱使他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他曾在灵武投奔肃宗皇帝,但并未得到重用,后来因为缺粮而被迫离开。在这首诗中,杜甫回顾了萧相楼的昔日繁华,以及自己在战乱中的遭遇,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个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这场战争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同时也使杜甫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从一名京城的士人变成了流离失所的难民,他的诗歌风格也从以前的华丽转变为现在的沉郁顿挫。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