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仙都山二首 其一
时常展画图,今喜到仙都。
尽得烟霞景,方知手笔粗。
擎天成一柱,镇地出三吴。
苔片封车辙,莲香泛鼎湖。
占风来海国,迎日上云衢。
似笋千寻直,如蓝四面铺。
秀能通造化,高岂碍抟扶。
雷雨生岩窦,星辰遶药炉。
金华惭叱石,玉女望投壶。
观古坛尤在,碑荒字半无。
未曾迷阮肇,何倦醉麻姑。
尘外标名异,空中立影孤。
笑秦铭泰岳,嫌舜葬苍梧。
夏月风长满,秋霜草不枯。
步虚吟羽客,滴翠湿樵夫。
独称瀛洲侣,吟看典郡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常绘制仙境图画,今天欣喜来到仙都之地。
充分领略烟雾和彩霞的美景,才知道自己的绘画技艺还显粗糙。
作为天宫中一根擎天柱,立于地上三吴之地,独具风格。
苔痕遮掩了车辆留下的痕迹,莲花香气弥漫于鼎湖之上。
风吹过海国,阳光洒向云间道路。
像竹笋一样高达千寻,蓝天如画四面铺开。
这里风景秀美可以与天地相融,高耸入云却不妨碍人间烟火。
雷雨从山洞里降下,星星围绕药炉旋转。
金华愧对自己的呼喝之声,玉女羡慕投壶游戏。
古代的祭坛还在,只是碑石荒芜字迹模糊。
未曾迷失如同阮肇之流,也不因饮酒而厌倦如麻姑仙子。
尘世外的名声各不相同,孤单地在天空中留下影子。
嘲笑秦始皇欲将泰山刻名,质疑舜帝为何安葬苍梧。
夏日的风吹过长满青苔的石头,秋天的霜使草地不会枯萎。
空中楼阁让道士们步虚而咏,翠绿的山色湿润了砍柴人的衣衫。
独自被称为仙岛的伴侣,吟唱着地方官府的名声。
去完善
释义
1.仙都:位于浙江缙云县境内的一座山,是古代的神仙传说之地,此诗描绘的是该地的景色。
2.烟霞景:指仙都山云雾缭绕的景色。
3.手笔粗:诗人谦虚之词,表示自己对这种美丽景色的描绘还不够完美。
4.三吴:古代中国三个吴国的合称,即东吴、中吴和西吴。这里代指江南地区。
5.苔片封车辙:形容车辆经过留下的痕迹被青苔覆盖。
6.鼎湖:相传黄帝在此铸鼎升天之处,后来成为传说中的仙境。
7.海国:沿海地区或岛屿。
8.云衢:天上的道路,这里指云层之间。
9.千寻直:形容山峰直立耸入云霄。
10.如蓝四面铺:形容湖水如同蓝色颜料般向四周铺开。
11.秀能通造化:形容山峰秀美而充满生机。
12.高岂碍抟扶:形容山峰高耸而不妨碍鸟类飞翔。
13.岩窦:山洞。
14.星辰遶药炉:形容山间的繁星好像围绕在炼丹炉周围。
15.金华:金华山,位于浙江省金华市。
16.玉女:玉女峰,位于浙江普陀山。
17.阮肇:据《搜神后记》记载,东汉时人阮肇曾在山中遇仙女。
18.麻姑:据《列仙传》记载,汉代仙女麻姑在寿仙山修炼成仙。
19.秦铭泰岳:秦始皇为颂扬自己的功德,在泰山立下石碑。
20.舜葬苍梧:相传舜帝南巡病逝于苍梧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仙都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游览的感悟。首先,诗人用“时常展画图”描述了对仙都山的向往之情,接着用“尽得烟霞景”表达对仙境般美景的喜爱。诗人认为仙都山的美景仿佛出自一位大手笔的画家之手,形容其画艺之高超。
诗人还通过对仙都山景色的详细描述,展示了这座山峰的壮丽风貌。他用“擎天成一柱”来形容山峰的高耸入云,用“苔片封车辙,莲香泛鼎湖”描绘了山中特有的自然景观。此外,诗人还通过“占风来海国,迎日上云衢”等诗句展示了仙都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修辞手法,如用“似笋千寻直,如蓝四面铺”来描述山峰的形状和山中的景色,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仙都山的独特魅力。同时,诗人还借用了一些神话传说,如“金华惭叱石,玉女望投壶”等,进一步丰富了诗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诗人通过对仙都山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自己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追求。他讽刺了秦始皇和舜帝的行为,表明自己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于人类文明的批判。这种思考使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古诗词,题为《题仙都山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曾会的作品。这首诗创作的年代约为公元1190年,即宋光宗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曾会是南宋的一名官员,曾任御史台主簿、太常博士等职。他在任职期间,多次受到皇帝的嘉奖,同时也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了一些争议。在这个时期,他游览了仙都山,被其美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写下了这两首诗。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国的入侵和内部的政治斗争,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然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却开始关注自然山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曾会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