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法华山天衣寺
十里湖光十里松,松阴路到十高峰。
窗看渡口随湖月,楼听云门度岭钟。
梁帝钵含山雨润,普贤台鏁藓花重。
谁人的是忘机子,香稻寒蔬养瘦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湖畔美景连绵十里,其间松柏茂盛,沿松林掩映的小径,可至山巅之上。
透过窗户眺望湖边的渡口,月色如水;在高楼之上,聆听云雾间的钟声悠扬。
那山雨滋润过的梁帝钵,如同翠屏上的点缀;而普贤台周围的苔藓,犹如繁花盛放。
谁能忘却世事纷扰,静心品尝这来自大自然的美味佳肴,收获内心安宁与满足感呢?
去完善
释义
1. 十里湖光十里松:描述法华山的景致。十里,指距离。湖光,指湖面波光粼粼的景象。
2. 松阴路到十高峰:描写松树阴影下的道路通往十座高峰。
3. 窗看渡口随湖月:描述从窗户观看渡口与湖水相映的月光。
4. 楼听云门度岭钟:在楼上听到云雾中的钟声。云门,即云雾缭绕的山门。
5. 梁帝钵含山雨润:借梁帝使用的钵形容山体在雨中湿润的景象。
6. 普贤台鏁藓花重:描绘长满苔藓的普贤台。
7. 谁人的是忘机子:问谁是忘记世俗烦恼的人。
8. 香稻寒蔬养瘦容:赞美用香气四溢的稻谷和营养丰富的蔬菜养育出的瘦削容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法华山天衣寺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山中幽静的风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首联以“十里湖光十里松”开篇,形成一种广阔的空间感,突显出法华山的壮丽景色。接下来的“松阴路到十高峰”则进一步刻画了山路蜿蜒、峰峦叠嶂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山中的宁静与深远。
颔联转向了山下的湖光水色,“窗看渡口随湖月”写出湖面上倒映着月光,小船在水面荡漾的美景;而“楼听云门度岭钟”则展现出了山间寺庙的钟声回荡,与天上的云门相互映衬,引人入胜。
颈联“梁帝钵含山雨润”和“普贤台鏁藓花重”分别描述了山间的寺庙古迹,前者用梁帝钵表达了山川之间的灵气滋润,后者通过普贤台强调了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力量,两者共同构造出一幅古朴且深远的景象。
尾联“谁人的是忘机子,香稻寒蔬养瘦容”则是作者的感叹与向往。法华山上的人们忘却世俗纷扰,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香稻和寒蔬成为了他们饮食的主要来源,使得他们的面容清瘦但精神饱满。这两句传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赞赏和向往,使整首诗的情感更为深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诗人曾会是南宋的一位著名学者和官员,他在文学、史学和政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歌作品主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金朝的侵略使得北方的土地丧失,人民流离失所。然而,南方地区相对较为安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文人墨客选择了远离政治,投身于文学艺术的创作。
曾会在这个时期的生活经历也非常丰富。他曾担任过多个地方的官员,对民间的疾苦有很深的了解。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同情。此外,他还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历史研究方面,对南宋的历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题法华山天衣寺》这首诗,是曾会游览法华山天衣寺时所作。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寺庙周围的景色描绘,表达了他对佛教信仰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借景抒情,传达出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生活的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