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齐山
秋日悬光八使来,笙歌十里郡筵开。
六朝草色铺堤路,九日花香泛酒杯。
红袖歌长凝粉黛,紫微诗久蔽尘埃。
贤人此会知无尽,不畏年华似箭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明亮的阳光照耀着万物,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在繁华的城市里,人们欢歌笑语,庆祝佳节的到来。青青的草色覆盖了堤岸小路,芬芳的花朵装点着美酒佳肴。美丽的女子唱着动人的歌曲,才子佳人相聚一堂,赋诗畅饮,沉浸在欢乐的时光之中。这样的聚会令人乐而忘返,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催促。
去完善
释义
1. 悬光:指日光映照。这里可以理解为秋日的阳光照射在齐山上。
2. 八使:原指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八个使者,这里可能是借用指代其他的使节。
3. 笙歌:吹笙唱歌,借指歌舞娱乐。
4. 六朝草色:这里的“六朝”可能指的是历史上长江下游的六个朝代,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5. 九日花香:这里的“九日”可能指的是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6. 红袖歌长:红袖是指女子的衣袖,这里是形容女子的歌声悠扬。
7. 紫微诗:紫微星是北极星的象征,古人认为它代表着帝王和皇家。所以这里的紫微诗可能是指与皇家相关的诗歌。
8. 贤人:这里可能指的是那些有才学的人。
去完善
赏析
《上齐山》是一首描绘秋日宴会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宴会的热闹场景和周围的自然景观。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主要描绘宴会的情景,后四句则转向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贤人的赞美。
前四句中,诗人首先用“秋日悬光”来形容阳光照射的景色,随后描述了宴会的盛况:笙歌悠扬,十里之外都能听到;六朝时期的草色依然铺满堤路,菊花香气弥漫,人们在欢宴中共饮。这四句诗生动地展现了秋日的热闹景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之情。
接下来的四句诗则转向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贤人的赞美。红袖指的是歌女们,她们的歌声如同粉黛一般动人;紫微则是古代的天文学名词,用来形容天上的星官,这里暗指诗歌。诗人认为,虽然过去的诗歌被尘土掩埋,但它们的价值不会因此而被遗忘。最后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宴会的看法:即使时光荏苒,贤人们的友谊和智慧仍然永恒不变,他们不惧怕时间的流逝。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宴会图,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贤人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感慨的古诗。创作于清朝道光年间,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曾会。
在清朝道光年间,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时期。一方面,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财政困难,人民生活困苦;另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威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曾会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对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感到担忧。
曾会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也非常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没有取得功名。这使得他对科举制度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也对国家的选拔人才机制提出了质疑。然而,尽管他的人生际遇并不顺利,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上齐山》这首诗中,曾会通过对齐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认为,人生就像登山一样,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攀登,才能看到更高的风景。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破坏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