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沈商卿见怀韵
歌喉宛转变鸣禽,载酒曾同花下吟。
寒潮不应宿渔浦,挑灯还忆夜深语。
十载故人谁似君,便拟卜隣桑柘村。
青钱未办归期远,满目春山空秀婉。
有酒何须身后名,高轩未必如徒行。
朝看桃杏发红萼,晚来风雨嗟零落。
寻幽选胜不应迟,百岁光阴能几时。
问君何日憩奔走,忍令春色成乌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歌声如同百灵鸟般婉转悠扬,我们一起在花下喝酒颂诗。
寒冷的潮水不应在渔人的港口过夜,我还记起那个深夜里的谈话。
十年的老朋友没有谁比你更好,我愿意和你一起搬到那充满桑树的乡村。
我还没有攒够回家的路费,只能看着满眼的青山却无能为力。
有酒就足够了何必在意身后的名声,豪华的车子并不比徒步旅行更好。
早上看到桃花和杏花的花瓣渐渐展开,傍晚又感叹花落满地。
寻找美景的脚步不能停止,我们的一生又能有多少时间。
问你什么时候可以休息一下,不要让这美好的景色都消失无踪。
去完善
释义
《次沈商卿见怀韵》注释:
1. 章甫:南宋诗人,与沈商卿为好友。
2. 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
3. 载酒:指一起喝酒。
4. 花下吟:在花下作诗。
5. 寒潮:寒冷的海潮。这里可能指寒冷的夜晚。
6. 宿渔浦:在渔港过夜。
7. 挑灯:点灯。
8. 夜深语:深夜交谈。
9. 卜隣:选择邻居。
10. 桑柘村:种满桑树和柘树的村庄。
11. 青钱:古代钱币。这里指钱财。
12. 归期:归去的日子。
13. 秀婉:秀美。
14. 高轩:华贵的车辆。
15. 徒行:步行。
16. 桃杏:桃树和杏树。
17. 红萼:红花。
18. 零落:凋谢。
19. 寻幽选胜:寻找幽静的美景。
20. 乌有:虚无,不存在。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明代诗人章甫所作的《次沈商卿见怀韵》,通过回环的韵律和形象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与友人沈商卿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 歌声婉转,友谊长存:首句“歌喉宛转变鸣禽”以婉转悠扬的鸟鸣来形容诗人的歌声,象征着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接下来的“载酒曾同花下吟”则描绘了二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情景,凸显了他们的亲密无间。
2. 关注民生,呼唤真情:诗歌第三、四句“寒潮不应宿渔浦,挑灯还忆夜深语”借渔民的生活困境,传达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夜阑之时,仍在回忆与友人的深切交谈,流露出真挚的感情。
3.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诗人提到打算搬到桑柘村居住,以及并不特别看重身后的名声,反映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薄态度。这种观念,使得他在面对生活中难免的风风雨雨时,能持有更达观的心态。
4. 赞美自然,感叹生命短暂:诗人借助春天的景象,即桃花和杏花的盛开及凋落,来比喻生命的美丽与易逝,从而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同时,也强调了应抓住美好的时光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味生命的价值。
5. 追求生活真意,珍惜光阴:“寻幽选胜不应迟,百岁光阴能几时”揭示了诗人在人生中追求的真谛,即享受生活,找寻生活中的美好。他劝诫友人不要浪费时间,要珍惜有限的岁月。
整首诗通过对友谊、人生态度、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深入剖析,展示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和生活价值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沈商卿见怀韵》是南宋诗人章甫的作品,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在这个时期,由于金国的侵略和内部政治斗争的加剧,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章甫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士人,他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都体现在这首诗歌中。
章甫在这一时期的经历也比较曲折。他曾担任过县令、州学教授等地方官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在故乡,他过着隐逸的生活,以读书、写诗为乐。然而,他并没有完全脱离社会现实,仍然关注着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活疾苦。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在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
在庆元年间,南宋政治腐败,权臣当道,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章甫深感痛心。他的诗歌作品,如《次沈商卿见怀韵》,一方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这首诗中,他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处逆境却依然坚韧不屈的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