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绿野亭 其三

标题包含
绿野亭 其三
吾爱高秋亭上望,水风凉澹惬幽情。 山形左右互拱揖,海气旦暮多阴晴。 西畴农歌罢亚熟,北埭渔唱沧浪清。 人生得酒且自适,何必身后立空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喜欢在高秋亭上远眺,感受风吹水面带来的凉意和宁静心情。山的形状左右相互衬托,大海的气势在早晚时分不断变化。在西边的田野里,农民们唱着丰收的歌;在北面的堤坝上,渔民们唱响欢快的歌声。人生在世,能享受到美酒就已经很满足了,何必一定要追求身后的虚名呢?
去完善
释义
1. 高秋:秋天的高爽天空,这里指秋天的晴朗天气。 2. 水风:水边吹来的微风。 3. 凉澹:凉爽而淡泊的意境。 4. 惬:惬意,满足。 5. 幽情:深沉的情感。 6. 左右:指周围,四周。 7. 互拱揖:相互拱手行礼,比喻群山围绕呼应。 8. 海气:海滨的水汽,这里指雾气。 9. 多阴晴:形容海上的气候变化无常。 10. 西畴:西边田地。 11. 农歌: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唱的歌。 12. 罢亚熟:庄稼成熟的样子。罢亚,即“趴下”,表示稻谷成熟时低垂的姿态。 13. 北埭:北边的堤坝。 14. 渔唱:渔民在船上唱的歌。 15. 沧浪清:形容江水清澈。 16. 人生:指人生在世。 17. 得酒:得到美酒。 18. 自适:自我适应,自我享受。 19. 身后:死后,这里指不追求身后的虚名。 20. 空名:无实际意义的名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绿野亭 其三》,描绘了作者在秋天登上绿野亭所见的风景及感受。首联“吾爱高秋亭上望,水风凉澹惬幽情”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以及对凉爽景色的向往之情。颔联“山形左右互拱揖,海气旦暮多阴晴”描述了周围山水之景,山形相揖,海水时而晴朗,时而阴霾,展现了大自然的多变与美丽。颈联“西畴农歌罢亚熟,北埭渔唱沧浪清”则从田间劳作的农民和海上打鱼的渔民两方面展现出人间的繁忙景象。尾联“人生得酒且自适,何必身后立空名”则是作者的感慨:在人生中能够享受到美酒就已足够快乐,又何必在意身后的名声呢?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崇尚自然、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绿野亭 其三》是宋朝诗人郑伯玉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郑伯玉作为一名文人,对人生、自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将所见所闻融入诗歌之中,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首《绿野亭 其三》正是他在游历山水时,对美景的赞美和感慨之作。 在北宋时期,由于国家相对安定,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快,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喜欢流连于山水之间,欣赏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郑伯玉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在这首诗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绿野亭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