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僧寺
亭宇无尘落叶天,西风一榻称高眠。
夜深更爱松间月,破碎清光落枕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干净的亭子和房屋散落在这个落叶飘零的季节里,我在西风吹拂的房间里躺下来享受着高质量的睡眠。深夜时,我更欣赏松树间的月光,那斑驳的亮光在我枕头前洒落。
去完善
释义
1. 亭宇:指寺院。
2. 无尘:洁净无染。
3. 落叶天:指秋天。
4. 西风:秋风。
5. 一榻:一张床铺。
6. 高眠:安然入睡。
7. 夜深:指晚上。
8. 更爱:更加喜欢。
9. 松间月:松树间的月光。
10. 破碎:这里指月亮被松树遮挡时形成的斑驳光影。
11. 清光:清澈明亮的月光。
12. 落枕前:落在枕头前的地上。
去完善
赏析
《宿僧寺》是明代诗人郑伯玉的一首描绘秋日僧寺夜晚景色的诗。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僧寺中夜宿的所见所感。
首句“亭宇无尘落叶天”,点明了时间背景是秋天,并通过“无尘”“落叶”等词描绘出秋日的清净与萧瑟。同时,“亭宇”一词暗示了作者所处的环境是一座寺庙。
第二句“西风一榻称高眠”,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在寺中的生活情景。“一榻”指一张床铺,而“高眠”则表现了作者的安然入睡。这句诗传达了作者在僧寺生活中心境的宁静与自在。
第三句“夜深更爱松间月”,以月色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松间月”是指月光穿过松树枝叶形成的斑驳光影,这一景象给作者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最后一句“破碎清光落枕前”,通过描述月光洒落在枕前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美好的意境。“破碎清光”意味着月光被松枝分割成碎片,但却更加增添了月色的朦胧美。此句与前句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景图。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西风、松间月等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了作者在僧寺中夜宿时的心境与宁静。同时,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清新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秋色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僧寺》是唐朝诗人郑伯玉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56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
在创作这首诗时,郑伯玉正身处于这样一个乱世之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生活困境。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郑伯玉对此深感痛心,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出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个特殊时期,唐朝的国力逐渐衰落,外敌入侵,内部矛盾激化,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场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郑伯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了这首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