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夏日国清塘泛舟
三篙摇漾彩帆轻,胜赏宁辞远郡城。
水满人如天上坐,波澄舟在镜中行。
都无暑气侵衣袖,时有荷香入酒觥。
野老岸前争拥看,知公威霁不喧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个竹篙轻轻摆动,彩色风帆随之摇曳,这美丽的景致岂能辜负,不必畏惧远离城市的喧嚣。
水面上涨,人们如同坐在天上一般,波澜平静时,小舟如同在明镜中滑行。
这里没有炎热的空气侵袭我们的衣物,荷花的香气不时飘入我们的酒杯之中。
村野老人争相站在岸边观赏,知道您的威严和晴朗并不会带来恐慌和惊慌。
去完善
释义
1. 三篙:指水深。三,表示数量多;篙,撑船的长竹竿。
2. 彩帆:彩色船帆。
3. 胜赏:美景。
4. 宁辞:不愿离去。
5. 远郡城:远离城市的边远地区。
6. 人如天上坐:形容在水面上乘船的人们仿佛在天空中一样。
7. 波澄:水面平静。
8. 舟在镜中行:形容水面平静,好像镜子一样,船只行驶在上面就像在镜子里航行一样。
9. 都无:都没有。
10. 暑气:夏天的炎热之气。
11. 衣袖:衣服的袖子,这里用来形容衣物。
12. 荷香:荷花的香气。
13. 酒觥: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形似椭圆形的盒子。
14. 野老:乡村的老人。
15. 争拥看:争相围观。
16. 知公:知道您。
17. 威霁:威严而和善的样子。
18. 不喧惊:不喧哗不惊慌。
去完善
赏析
《和夏日国清塘泛舟》是一首描绘夏日湖光水色的诗歌。诗人郑伯玉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国清塘的宁静、美丽与和谐。诗歌开头用“三篙摇漾彩帆轻”一句点明了诗人的行船之处,表现出碧波荡漾的美景。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拓展了场景,“胜赏宁辞远郡城”表达了即便远离城市喧嚣,这美好的景色也足以让人心旷神怡。
接着诗人用“水满人如天上坐”来形容水域宽阔,仿佛身处水面就如在天空中漫步一样;而“波澄舟在镜中行”则形象地描述了水面平静如镜,小舟在倒影中悠然前行的画面。这两句形成了动静对比,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宁静的水上世界景象。
诗人进而从视觉转到了触觉和嗅觉,“都无暑气侵衣袖,时有荷香入酒觥”表现出了夏季的清凉和荷花的香气,这也使得整首诗的氛围更加宜人。“野老岸前争拥看”将画面带回了陆地,描绘了乡间老者在岸边争相观看的景象,同时也传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愉悦心情。
最后,“知公威霁不喧惊”透露出诗人并非寻常百姓,而是身居高位的官员,但在此刻,他放下了官威,融入了百姓的欢乐之中,更体现出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品质。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绘、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和深厚的个人情感打动了读者,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夏日风光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和夏日国清塘泛舟》是郑伯玉在唐朝时期创作的。在这个时代,社会繁荣稳定,文化发展迅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
郑伯玉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他本人也是一位有着丰富阅历的文人。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后因厌倦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这使得他有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从而创作出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在这首《和夏日国清塘泛舟》中,郑伯玉以自己泛舟国清塘的经历为背景,通过对夏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