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张宗益工部
昔忝临漳守,娱心自退公。
闲愁放天上,真境得壶中。
燕处虽云适,规模惜未丰。
恢园隳旧堞,困宇出新工。
材品珍方用,花名异始充。
泉分洹水堰,梁下邺城宫。
今始推良牧,褒辞借病翁。
笙镛谐庙瑟,珠玉满邮筒。
讵敢矜前政,徒知偃下风。
北堂留衣锦,西巘峻维嵩。
休逸簷梢月,荣归浪衬虹。
班条多暇日,清赏此何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我在漳水之畔担任郡守,每天自娱自乐,闲暇时间就把公务暂时放下。
那些闲愁被我放在心里,仿佛寄托在天空之上,而在我眼中,真正的世界却如同装在葫芦里一样简单纯粹。
虽然住在这样的地方感觉很舒适,但我总觉得还有些遗憾,那就是这里的建筑规模还不够大。
所以我扩大了园林,重新修建了城墙,希望能让这里更加完美。
我挑选了各种珍贵的材料来建造这些建筑,也种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让它们在这里繁茂生长。
我们的泉水引用了洹水的水源,桥梁下面就是邺城的皇宫。
如今我们有了一个优秀的领导,他对我进行了表扬,但我感到惭愧,因为我还远远没有达到他的标准。
我们的音乐和建筑相得益彰,就像庙里的钟声一样和谐,我也收到了许多来自远方的珍贵礼物。
我不敢夸耀自己的政绩,我只知道要努力学习,谦虚谨慎。
在这里,我留下了我的荣耀,而西边的山峦则让我想起了故乡的山水。
在这个屋檐下,我享受着宁静的生活,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这让我感到非常满足。
去完善
释义
1. 临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中国河北省邯郸市,历史上曾是赵国、魏国、曹魏、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
2. 娱心:使心情舒畅,这里指政务之余的休闲活动。
3. 退公:指公务之余的休息时光。
4. 闲愁:无端愁绪,这里指在政务之余产生的忧虑之情。
5. 真境:真实的境界或景象。
6. 壶中:指道教中的仙境,这里指理想的生活状态。
7. 燕处:安居之处,这里指安定的环境。
8. 规模:计划或筹划,这里指发展的规划。
9. 丰:丰富,这里指繁华的景象。
10. 隳:毁坏,这里指荒废的景象。
11. 困宇:困厄之地,这里指艰难的环境。
12. 出工:从事工作,这里指重新开始建设。
13. 材品:材料和质量,这里指建筑材料的品质。
14. 方用:正在使用,这里指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
15. 花名:花卉的名字,这里指园林里的花卉品种。
16. 异始充:不同的花卉开始繁茂,这里指花卉生长的状况。
17. 泉分洹水堰:指园林中的泉水引自洹水堰。
18. 梁下邺城宫:指园林中的桥梁和宫殿都是仿照邺城宫殿建设的。
19. 良牧:贤明的官员,这里指张宗益。
20. 褒辞:赞扬的言辞,这里指对张宗益的赞誉之词。
21. 病翁:身体不适的老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22. 笙镛:两种乐器,这里指音乐的美妙和谐。
23. 庙瑟:古代的祭祀乐器,这里指音乐的庄重肃穆。
24. 珠玉:比喻美好的诗文,这里指收到的诗歌作品。
25. 邮筒:古代用来传递信件的容器,这里指通信的方式。
26. 讵敢:岂敢,表示谦虚的语气。
27. 前政:先前的政务,这里指作者过去的政绩。
28. 偃下风:甘愿退让的意思,这里指作者的谦虚态度。
29. 北堂:北方的房屋,这里指作者的住所。
30. 衣锦:穿着华丽的衣服,这里指作者的衣着。
31. 西巘:西方的山峰,这里指作者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32. 维嵩:维系着高大的山岳,这里指作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33. 休逸:悠闲自得,这里指作者的生活状态。
34. 簷梢月:指月光从屋檐上洒下来,营造出一个宁静的夜晚景象。
35. 荣归:荣耀归来,这里指作者在退休后的生活状况。
36. 浪衬虹:波浪衬托着彩虹,这里指美丽的自然景观。
37. 班条:泛指树枝,这里指园林中的树木。
38. 清赏:欣赏美景,这里指在园林中欣赏自然景色。
39. 何穷:无尽,这里指园林之美难以穷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韩琦写给张宗益的一首和诗。诗人以自己过去的经历为引子,描绘了一幅悠闲的田园生活画卷。诗人在享受这份恬静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美好景色的留恋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联“昔忝临漳守,娱心自退公。”诗人回忆了自己在临漳担任地方官时的情景,通过“娱心”和“自退公”表达了他在任期间享受生活的态度。接下来,诗人用“闲愁放天上,真境得壶中。”来描述他的心境和周围环境的和谐。这里的“壶中”暗指仙境,表现了诗人追求宁静的心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联“燕处虽云适,规模惜未丰。”“恢园隳旧堞,困宇出新工。”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在家乡的田园生活。虽然生活条件简单,但诗人仍然珍惜这种与大自然亲近的生活方式。同时,诗人通过对家园的改造和建设,表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诗人在描绘田园生活的同时,也在关注着家乡的发展。“材品珍方用,花名异始充。”这两句意味着诗人认为家乡的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而各种花卉也得到了充分的培育。此外,诗人还提到了家乡的水利工程和历史文化景点,如“泉分洹水堰,梁下邺城宫。”这表明诗人非常关注家乡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张宗益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今始推良牧,褒辞借病翁。”“笙镛谐庙瑟,珠玉满邮筒。”诗人认为张宗益是一位优秀的官员,他的赞誉之词是通过书信传达出来的。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张宗益的钦佩和敬仰。
最后,诗人以对生活的感悟作为结语。“讵敢矜前政,徒知偃下风。”“北堂留衣锦,西巘峻维嵩。”诗人表示他不敢炫耀自己的政绩,只知道尊重他人。他还表达了自己对于家乡的美好愿望,希望家乡的繁荣能够延续下去。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张宗益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次韵答张宗益工部》,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韩琦(1008-1075)所作。韩琦生活在北宋时期,先后担任庆州、陕州、开封等地的知州,并在宋仁宗和宋英宗时期担任过宰相之职。他政治生涯显赫,文学成就斐然,被誉为“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在北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墨客们通过诗赋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在这个背景下,韩琦与张宗益结为好友,经常以诗词互相唱和。据史料记载,韩琦曾在某年秋夜,与张宗益一起赏月吟诗,因感怀世事而作此诗。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050年左右,此时韩琦正担任陕州知州。他在任期间,关心民生,勤政爱民,颇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朝廷内部的党派纷争,韩琦曾受到排挤,甚至一度被贬谪。在这段时间里,他既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也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忧虑。
这首诗中,韩琦表达了与张宗益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世事变幻的感慨。他用词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北宋文人的才情与风骨。这首诗歌也成为他们之间友谊的见证,流传后世。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