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书感

标题包含
书感
几许匡时志已灰,中朝偏少出群才!亲朋远别犀望月,儿女无知鸭听雷。一去王嫱难复返,三呼宗泽有遗哀!可怜春燕巢林木,桃李如今半废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心怀大志,希望为国家做贡献,但现在看起来有些渺茫;如今朝廷里的优秀人才并不多。和远方的朋友道别就像看到犀牛望月那样难得,孩子们对于我的教导则像鸭子听雷一样无法理解。离开祖国的佳丽再难回来,三次呼唤忠诚的将军宗泽也只能留下哀伤。可怜的春燕在树林里筑巢,桃李现在已经成了半废弃的材料。
去完善
释义
1. 几许:多少,用于询问数量或程度。 2. 匡时:挽救时局,这里指挽救国家命运。 3. 中朝:指朝廷或中央政权。 4. 出群才:才能出众的人。 5. 犀望月:传说犀牛望月会有灵光出现,这里比喻盼望出现能挽救国家命运的人才。 6. 鸭听雷:鸭子无法理解雷声的含义,这里比喻无知之人无法理解深奥的道理。 7. 王嫱:即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这里用她的故事来比喻人才的流失。 8. 三呼宗泽:指宋代抗金名将宗泽,他在临终前高呼“渡河!渡河!渡河!”三次,这里用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哀悼。 9. 春燕巢林木:春天的燕子在树木上筑巢,这里比喻人才未能得到重用。 10. 桃李:指教育培养的人才,这里指代学生。
去完善
赏析
王松的这首《书感》表达了他对于当时社会和政治现实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以饱满的情感、沉郁的诗风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忧虑。在诗歌中,诗人通过对亲情、友情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引述,呈现出一幅深刻的社会景象。 “几许匡时志已灰”表达了诗人的抱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指出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使他感到沮丧,无法实现匡扶国家的志向。而“中朝偏少出群才”则揭示了朝廷上缺乏才能出众的人才,为国家前途忧虑。 接下来,诗人通过“亲朋远别犀望月,儿女无知鸭听雷”两句形象地描述了与亲朋好友远离的无奈以及子女缺乏教育的状况,反映出现在社会道德沦丧、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诗中还提到了古代的历史人物:“一去王嫱难复返,三呼宗泽有遗哀!”这里分别提到了王昭君和宗泽。前者代表牺牲自我、为国家献身的精神;后者则是心系国家、悲愤而终的英雄人物。诗人借这两位人物来表达自己为国为民的忧虑和对现实的无奈。 结尾的“可怜春燕巢林木,桃李如今半废材!”是诗人在对现实失望之余,对未来充满担忧的叹息。诗人将春天里的燕子比作年轻有为的人才,他们本应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却因种种原因无法施展才华。同时,他也担心教育质量的下降导致更多年轻人无法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而又暗含忧虑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状的深沉关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感》是清代诗人王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这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王松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曾因为科场失利而灰心丧气,也曾因为家庭的不幸而悲痛欲绝。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诗人。 在王松生活的时代,清朝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日趋富裕。然而,在这个看似繁华的表面下,隐藏著许多问题和矛盾。科举制度的存在使得士人阶层备受压抑,民间疾苦也难以得到缓解。这些社会现象都深刻地影响了王松的思想和创作。 在这首诗中,王松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百态的思考。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卷,使人感受到了他的才情横溢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