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闽南途中口占

标题包含
闽南途中口占
客睡何曾一夜成,桥霜店月趁行程。凭谁借得图经看,过眼溪山尽识名。停云落月不胜悲,文酒流连尚梦思。应有故人从此过,沿途墙柱且题诗。才脱鲸氛遇绿林,客囊羞涩尚高吟。枫亭驿里饥肠转,饱啖荔枝当点心。问遍邮程问鸟名,异乡人语听难明。先型古迹流连久,恼煞舆夫强促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客人睡觉何曾一夜就能成为主人,我们踩着霜铺的路、望着月光前行。谁能帮我借一本路线图来看看,以便我能认识路旁的山水。我一路上的情绪如同停滞的云朵和落下的月亮一般难以消解,只有在饮酒作诗时还能感到一丝快乐。应该会有老朋友从这里经过吧,可以在沿途的墙壁上留下一些诗歌。刚刚从危机中解脱出来就遇到了这样的美景,虽然贫穷但依然喜欢诗歌。在枫亭驿站解决饥饿问题,以吃荔枝当作点心。路上不断向当地人询问路线和当地的鸟类名字,但异乡人的语言还是难以理解。在古迹前流连忘返太久,真是让人烦恼不已,只好催促着车夫继续前进。
去完善
释义
1. 客睡何曾一夜成:这句形容旅客奔波在外,难以安稳入睡。"何曾"是古文中的常见用法,表示否定或怀疑的语气。 2. 桥霜店月:指旅途中经过的桥梁、住过的旅店,"店月"即旅店的月色。 3. 图经:古代地理书籍,类似于现代的地图。 4. 停云落月:比喻生活不稳定、居无定所的状态。 5. 文酒流连:在酒席上一边饮酒,一边谈论文章。 6. 绿林:这里指的是草木繁茂的山野。 7. 客囊羞涩:指旅途劳累,钱包空空。 8. 枫亭驿:福建的一个驿站。 9. 鸟名:指当地的方言土语。 10. 先型古迹:著名的历史遗迹。 11. 舆夫:马车的车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旅途中的风景、人物和故事的深深眷恋。首联以“客睡何曾一夜成”开篇,揭示出游子在外难以安眠的处境;而“桥霜店月趁行程”则表达了诗人不断前行的决心。颔联通过想象“借得图经看”来表达对山川景色的珍视。诗人眼中的溪山景色犹如画卷般展开,然而这仅仅是过眼烟云,总有离别之时。在颈联中,诗人将情感寄托于梦中,倾诉自己的悲伤。同时,他也期待有故人在此经过,能为墙壁添上墨宝,使旅店成为文人骚客的精神家园。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路途中的种种遭遇。先是摆脱了险恶的环境,却在枫亭驿饥肠辘辘。虽有绿林好客,奈何囊中羞涩,无法慷慨回赠。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异地语言和文化的好奇与不解,同时也流露出旅行者与轿夫之间无奈的矛盾。诗人以自然景观与人事交错的笔法,展现了丰富的旅行体验,令人流连忘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闽南途中口占》是清朝诗人王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864年左右,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战火连天的局面,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王松正身处闽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南部一带。当时,他可能是在战乱中逃难,也可能是在寻找失散的亲人或朋友。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诗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世的沧桑。 同时,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阶段,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农民起义使得国家陷入严重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王松作为一名爱国诗人,他的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因此,在这首诗歌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家国山河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