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杂诗
穷栖鸟恋旧巢林,匹马经过动悴吟。千里故山青满目,万堆新骨白伤心。江山惯作犒师牛,遂致舆图尽海头。惟有指峰无恙在,青青不改使人愁。到处听人笑圣清,惟知养士懒论兵。自从明月西沉海,夜夜痴心梦倒行。靖海将军更好生,只须传檄不穷兵。至今鹿耳洋洋水,犹似当时咏政声。天意应怜大海东,陈涛事异恰情同。愧无杜老哀时句,泪洒吟笺似血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贫穷中的鸟儿留恋曾经的巢林,独自骑马经过感叹生活艰辛。遥远的故乡一片绿意盎然,但无数新白骨令人痛心。江山早已习惯犒劳军队,以至于地图上到处都是海洋。只有那指向山峰的标志安然无恙,青葱不变却让人忧愁。各处都听到人们嘲笑国家无能,只知道供养人才而不谈论军事。自从明月沉入海中,每个夜晚都痴心地梦见逆行。靖海将军应该更好地关爱生命,只需要发布命令而不用穷兵黩武。如今鹿耳洋的水,依然像是当初歌颂政治的声音。天意应该怜悯大海之东,虽然陈涛的事与情感相似。遗憾的是没有杜甫那样的悲哀时代的诗句,只能把泪水洒在诗笺上如同血一样鲜红。
去完善
释义
1. 穷栖:贫居。2. 匹马:一匹马的独行。3. 动悴吟:憔悴的诗人。4. 故山:故乡的山。5. 万堆新骨:指战死者的遗骨。6. 白伤心:谓悲伤的心情更加沉重。7. 犒师牛:喻犒劳军队的礼物。8. 舆图:地图。9. 指峰:指明处山峰。10. 青不改:依旧青山如故。11. 圣清:对清政府的讽刺称呼。12. 养士懒论兵:对政府疏于军事的批评。13. 西沉海:比喻国家衰败。14. 夜夜痴心梦倒行:指不断希望国家复兴。15. 靖海将军:清朝的海防官员。16. 好生:善于安抚百姓。17. 传檄:传递檄文。18. 穷兵:频繁发动战争。19. 鹿耳洋:又称鹿耳门,台湾地名。20. 咏政声:歌咏政治主张。21. 陈涛:地名,曾发生战乱。22. 应怜:应当同情。23. 杜老:杜甫。24. 哀时句:悲叹时局的诗句。
去完善
赏析
《归途杂诗》是王松所作的一首以旅行为题材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旅途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下面是对每句诗的赏析:
首联“穷栖鸟恋旧巢林,匹马经过动悴吟”,通过穷栖鸟眷恋旧巢和林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家园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匹马经过动悴吟”又暗示了诗人独自前行,旅途中充满艰辛与无奈。
颔联“千里故山青满目,万堆新骨白伤心”,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远方的故乡山清水秀,美丽如画;而眼前却是堆堆白骨,令人痛心不已。这两句诗既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又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
颈联“江山惯作犒师牛,遂致舆图尽海头”,以江山的比喻,揭示了国家政权的腐朽与堕落。这里,江山被拟人化,比作犒劳军队的牛,形象地说明了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而“舆图尽海头”则暗示了国家的疆域已大大缩小,局势危急。
尾联“惟有指峰无恙在,青青不改使人愁”,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虽然江山依旧秀美,但国家的现状却令人担忧。这句诗以景寓情,充分展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总的来说,《归途杂诗》以旅行为线索,通过对旅途风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战争历史的反思。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归途杂诗》是清代诗人王松的一首描绘家乡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
王松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喜爱文学,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在《归途杂诗》中,他通过对家乡的景色、动植物、农事等方面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故乡的热爱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清朝道光年间,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虽然封建制度已经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但在民间,农耕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诗歌中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在王松的《归途杂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