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夏霁即景

标题包含
夏霁即景
黄梅雨过放晴天,长夏幽居地自偏。碧到衣襟蕉映绿,光摇帘幕水生妍。湿云夺得千山色,残照微烘别浦烟。时觉栏东炎暑退,风杨骄噪抱枝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黄梅雨季过后迎来了晴朗的天空,夏季漫长的闲暇时光,我选择独居在宁静的地方。 绿色的植物映入我的衣襟,显得生机勃勃,透过窗帘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也显得格外美丽。湿润的云朵展现出千山的景色,夕阳余晖温暖了水边的烟雾。此时我觉得炎热已经消退,只有微风和杨树间的蝉声相伴。
去完善
释义
1. 黄梅雨: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夏季的雨季,此时多阴雨天气。 2. 长夏:夏天。这里特指南方炎热的夏季。 3. 幽居:幽静的居所,这里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4. 地自偏:地理位置偏远。 5. 碧到衣襟:指绿色延伸到诗人的衣襟处,比喻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6. 蕉映绿:指绿色的芭蕉树映衬在诗人的衣襟上。 7. 光摇帘幕:阳光透过窗帘投射到室内的光影摇曳。 8. 水生妍:水面波光粼粼,美丽动人。 9. 湿云夺得千山色:湿润的云朵使千山增添了新的颜色。 10. 残照:夕阳余晖。 11. 微烘:轻微地烘烤。 12. 别浦烟:江边的烟雾景象。 13. 栏东:栏杆东侧。 14. 炎暑退:炎热消退。 15. 风杨:风中摇曳的杨树。 16. 骄噪:喧嚣吵闹。 17. 抱枝蝉:抱着树枝的蝉,指蝉在树上鸣叫。
去完善
赏析
《夏霁即景》是清代诗人王松创作的一首描绘夏季雨后景象的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黄梅雨季过后夏日晴天的美丽景色,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幽居生活的宁静与惬意。 首先,首联“黄梅雨过放晴天,长夏幽居地自偏”交代了诗歌的背景,即黄梅雨季过后晴朗的天空和漫长的夏季。其中,“长夏幽居”四字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表达了诗人渴望在幽静的环境中过上平静的生活的愿望。 紧接着,颔联“碧到衣襟蕉映绿,光摇帘幕水生妍”细致描绘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美好景致。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衣物、蕉叶、帘幕与水波等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随后,颈联“湿云夺得千山色,残照微烘别浦烟”则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视野,通过对远处山峦和河岸风光的描绘,展示了夏日雨后的壮丽景色。其中,“湿云夺得千山色”一句,生动地刻画了云雾缭绕的山峦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最后,尾联“时觉栏东炎暑退,风杨骄噪抱枝蝉”以诗人自己的感受作为结尾,表现出他对夏日晴天后凉爽舒适环境的欣赏。同时,“风杨骄噪抱枝蝉”一句通过风声、蝉鸣等自然之声,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饱满。 总的来说,《夏霁即景》这首诗通过对夏日雨后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霁即景》是清代诗人王松创作的一首描绘夏日雨后美景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清朝末年,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在诗人的笔下,原本炽热的夏季,经过一场雨水的洗礼,变得清新宜人。 王松(1805-1862),字竹庐,江苏苏州人,诗人、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然而,生活在清朝末年的他,一生都饱受战乱和社会动荡之苦。他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因时局原因未能取得功名,后来投身军旅,为国尽忠。他的诗歌作品多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在同一时期,中国正处于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深重的时期。为了寻求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自强,许多有识之士纷纷投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在这个背景下,王松的诗歌作品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