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海坛
傍晚孤舟泊,近乡喜欲狂。海门晴亦雨,沙屿夜疑霜。桑柘遭兵废,钱刀替贼藏。得归苏属国,暂厄复何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孤独的船停泊在岸边,临近家乡让我激动不已。海门的天气时晴时雨,沙洲岛的夜晚似乎有霜。桑树和柘树因为战乱被废弃,钱币也被贼人藏匿起来。只要能回到故乡,暂时的困境又算得了什么呢?
去完善
释义
1. 海坛:福建的海坛山,靠近莆田县。
2. 孤舟:孤独的船只。
3. 近乡:接近故乡。
4. 海门:指海坛山的入海口。
5. 沙屿:沙滩上的小岛。
6. 疑:疑似,仿佛。
7. 桑柘:桑树和柘树,这里代指农田。
8. 兵废:因为战争而荒废。
9. 钱刀:古时候的货币,形状像刀。
10. 替贼藏:指被盗贼抢劫一空。
11. 苏属国:汉朝时苏武被匈奴扣留,后来回到长安,这里比喻自己将要回到家乡。
12. 暂厄:暂时的困境。
去完善
赏析
《晚泊海坛》是清朝诗人王松的一首五言律诗,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经过海坛时的所见所感。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战乱和民生疾苦。
首联“傍晚孤舟泊,近乡喜欲狂”描绘了诗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分,驾着孤舟缓缓靠近故乡的场景。诗人以“喜欲狂”来形容自己即将回到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颔联“海门晴亦雨,沙屿夜疑霜”描绘了海门的天气变化无常,白天晴空万里,晚上却又细雨绵绵;而沙屿在夜晚则显得像是被白霜覆盖一般。这一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旅途中的风景的独特感悟。
颈联“桑柘遭兵废,钱刀替贼藏”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战争使得农田荒废,百姓流离失所;盗贼横行,人们不得不隐藏财物以求自保。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尾联“得归苏属国,暂厄复何妨”表明了诗人期盼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与家人团聚的愿望。虽然暂时遭受了一些困厄,但只要能回到家乡,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忍受。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战争的痛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晚泊海坛》是清朝诗人王松所作,创作于清朝末期(约公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王松作为一位生活在封建社会晚期的文人,其人生际遇多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一生经历了科举制度、八股文以及太平天国内乱等历史事件。
在王松所处的时代,清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另一方面,国内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对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此外,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在这种背景下,王松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深沉的人文关怀。在《晚泊海坛》这首诗中,他以海坛为象征,表达了对外来侵略和内忧外患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切。
去完善